在磁县时村营乡,一个名叫西小屋的村庄静卧乡野。村党支部东侧,一幢简朴的平房却让这个村落承载着非同寻常的历史重量。这里,是中共直南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的所在地,也是燎原整个直南大地(涵盖今冀南、豫北、鲁西)的革命火种最初点燃的地方。
踏入中共直南第一党支部纪念馆,迎面是八位先驱者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雕塑,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纪念馆三个主题单元——“漳畔火种”“星火燎原”“直南旗帜”,通过246幅珍贵历史图片和35件革命先驱王子清烈士的遗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开天辟地的壮阔史诗。
6月28日,记者走进西小屋村,走近该村党员群众,了解在西小屋过去和现在发生的故事。
漳水之畔,星火初燃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磁县,军阀混战,民生凋敝。
少年王子清目睹百姓疾苦,救国救民的志向深植于心。1919年五四运动的洪流中,在省立十三中求学的他奔赴北京,由此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思想的火种一经点燃便势不可挡。1920年冬,王子清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他与周恩来、蔡和森等进步青年深入交流,系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
历史的指针指向1921年12月,在北京,经李大钊亲自介绍,王子清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直隶省南部地区第一位中共党员。此时,全国才有百余名共产党员。
1922年冬天,响应中共北方区委号召,王子清回到家乡磁县播撒火种,创建了直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并担任组长。在李大钊的关怀指导下,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发动群众的工作在西小屋及周边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
革命的足迹深入社会肌理,1923至1924年间,王子清与战友们的身影活跃在黑暗的煤窑,向工友们传播真理,发展党员,组建工会。
艰苦卓绝的铺垫,终于迎来划时代的时刻——1925年7月,王子清、李欣然等八名共产党员,在西小屋小学一间朴素的教室里,宣告中共磁县特别支部正式成立。这不仅是邯郸地区,更是整个直南大地上诞生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从此掀开了直南革命斗争崭新而壮丽的篇章。
中共直南第一党支部的火种由西小屋村燃遍了直南大地,并涌现出了暴占元、唐寿山、杨三朝、张兆丰等革命烈士和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王维纲、李琦、黄华等,在邯郸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西小屋村街道干净整洁。
初心如磐,精神永续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份革命先辈用生命守护的初心与使命,穿越时空,深深镌刻在西小屋村一代代党员心中。
“熟悉先烈事迹是基础,继承光荣传统、牢记入党誓言、坚守为民初心、担当时代使命,让西小屋更美好、村民更幸福,才是真正的传承。”在纪念馆内,面对鲜红党旗重温誓词后,有着29年党龄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涛言语铿锵。作为王子清等革命先驱事迹的“活字典”,他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
如今,西小屋村党员队伍已发展至62人。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滋养初心的课堂。党员们常在此接受精神洗礼,并将感悟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
人居环境整治成为践行初心的重要战场。平整宽阔的道路、整洁有序的街巷、郁郁葱葱的树木、舒适宜人的小游园……漫步村中,一幅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村党支部与纪念馆外墙修葺一新,子清广场游园绿意盎然。西小屋村独具匠心地将红色基因融入和美乡村肌理,使革命旧址与焕新家园交相辉映,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红绿相映,振兴路上
革命精神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奋进的号角。今天的西小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环境蝶变有目共睹:路灯照亮夜归路,硬化地面便利出行,“垃圾不落地”成为常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路修得好,游园绿化美,娱乐设施棒!装了路灯,晚上出门又方便又安全,真是太好了!”正在清扫街道的村民唐秀容笑容满面。这位见证了村庄变迁的老人由衷感慨:“看着村里环境一天比一天好,自家屋里屋外也忍不住收拾得更利索了!”
物质丰盈是幸福的基石。王海涛目光坚定地描绘着发展蓝图:“壮大集体经济,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是我们当前的重中之重。”如今,村集体种植的生姜产业蓬勃发展,亩产可达万斤左右,亩产值突破两万元,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从八位先驱在陋室中点燃直南第一簇革命星火,到如今六十二名党员带领群众绘就振兴画卷;从寻求民族解放的慷慨誓言,到“让村民生活更幸福”的庄重承诺——西小屋村用跨越百年的实践昭示:那诞生于危难之际的红色基因,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它已深深融入乡土血脉,成为驱动这个村庄奔向更美好明天的磅礴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途上,西小屋的故事,正是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王梦洁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