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悦·遵义 | 乌江寨,如何破茧“重生”?

乌江寨的故事,起源于2015年。当时的遵义县政府为破解“旅游产业化滞后”难题,邀请以打造乌镇闻名的顶度集团负责人实地考察。最终,尚嵇镇乌江村这片依偎乌江支流的地块被选中,“东有乌镇・西有乌江”的口号应运而生。

按照规划,这个总投资超50亿元的项目将以“古村落保护+旅游扶贫”为核心,覆盖5.08平方公里土地,建成集民俗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然而,因种种原因,2021年乌江寨被列入全省闲置低效旅游项目名单。


破局:三级联动的“盘活密码”


2021年深秋,一场特殊的现场办公会在乌江寨工地召开。省领导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定下“45天攻坚”目标:“要让闲置资源活起来,让群众盼头落下来。”


高位推动的“组合拳”迅速打破僵局。省直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每周进驻景区,将需要跨部门协调的37个问题列成清单,实行“销号管理”;遵义市整合全市文旅、国土、住建等部门资源,建立“市级统筹、区级主责”机制;播州区更是将办公室搬进工地,区委书记、区长轮流值守,下设的6个专班实行“日报告、周调度、月汇总”制度,连施工电梯的检修进度都被纳入每日台账。


“最关键的是把‘等政策’变成‘找办法’。”为解决景区消防验收滞后问题,工作专班带着施工图纸蹲点消防部门,“边审边改,3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20天的流程。”


资本与管理的“双注入”让项目重获心跳。2021年11月,顶度集团旗下贵州景耀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购入贵耀旅游 40%股权,形成“国有资本控股+民营资本运营”的混合所有制架构。更关键的是,乌镇原班运营团队整体入驻,总经理由乌镇景区前运营总监担任,带来“三权分置”的管理模式:政府通过国有股权把控战略方向,不干预日常经营;运营团队拥有完全经营权,董事会只负责重大决策;景区管理服务中心专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资金瓶颈的破解同样充满“贵州速度”。在省领导协调下,工商银行牵头组建银团,14亿元贷款在1个月内完成审批,首笔3亿元于2021年12月20日到账。


2022年春节前,45天攻坚期结束:40余项运营所需证照全部办结,21项综合保障事宜落地,294个扫尾项目完成验收。当最后一盏景观灯调试亮灯时,施工队负责人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晨光中的乌江寨,脚手架正在被拆除,配文“从不可能到可能”。



蝶变:从试运营到品牌绽放


2022年“五一”假期,乌江寨低调启动试运营,首月就接待游客8.3万人次,营收突破1200万元。


业态创新是破圈的核心密码。在17.83万平方米的开放区域里,166个经营业态构成精密的“体验网络”:染布坊里,非遗传承人教游客用蓝草汁染制围巾;酱酒工坊能品鉴刚蒸馏出的黔北酱酒;夜间的乌江星音乐水舞秀,让300米长的河岸变成流动的舞台。“每个业态都要过‘三问关’:有没有黔北特色?能不能让游客停留15分钟以上?能不能带动消费?”贵州景耀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这种“一店一特色”的布局,有效规避了很多景区“千店一面”的陷阱。


数据印证着业态设计的成功:2023年景区二次消费占比达62%,远超传统景区30%的平均水平。在黔北小吃街,村民王秀兰的米皮店日均营收超8000元,“游客不仅来吃,还跟着学做灰水粑,光体验费每天就有2000多。”


品牌营销的破圈同样精准。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里,独竹漂艺人踩着楠竹在乌江支流上滑行;抖音上,#乌江寨无人机秀 话题播放量破10亿次;奔驰车友会、快手合作伙伴大会等活动接连落地,让景区从“观光打卡地”变成“场景体验场”。截至2024年底,景区已与945家独立法人旅行社、56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客源结构呈现“省内三成、省外七成”的健康比例,其中川渝游客占比达60%,成为名副其实的“跨省旅游目的地”。


更动人的是民生效益的落地。在景区东游客中心旁,180户村民搬进了白墙灰瓦的安置区,每户都分到1套住房和1个临街商铺。68岁的村民吴明富算过一笔账:自家50平方米的商铺租给品牌奶茶店,月租金3000元;儿子在景区做保安,月薪4200元;老伴在民宿打扫卫生,月入2800元,“比以前种玉米一年收入还高。”


在尚稽镇乌江村,30多户村民依托乌江寨毗邻优势,将自己的民房进行改造包装成民宿,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遵义乌荷农旅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于2024年投资兴建的“乌荷春山”民宿,本着“游乌江寨,住春山民宿”的经营定位,自去年国庆节开业以来至今,特色乡村民宿成为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夜宿的理想打卡点,该民宿营收接近100万元,成为乌江村民宿产业的示范点。


据统计,景区直接带动2000余人就业,周边衍生出400余家民宿、200余家餐馆,2024年安置区商铺总营收突破8000万元。


2023年,乌江寨摘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牌子;2024年,其营收同比增长7.3%,游客量稳定在117万人次——在全国景区普遍面临“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尤为亮眼。



启示:闲置资源盘活的“乌江寨逻辑”


乌江寨的重生,为破解“旅游项目烂尾”困局提供了多维度启示。有关专家认为,这个案例的核心价值在于“把‘死资源’ 变成‘活资产’的方法论”。


三级联动的治理效能是破局前提。从省级层面的政策协调,到市级的资源整合,再到区级的一线攻坚,形成“问题在一线发现、方案在一线形成、矛盾在一线化解”的闭环。播州区推行的 “五个一”工作法颇具代表性:一个项目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一个专班跟进、一套方案推进、一笔专项资金保障、一个时间节点验收,将行政力量精准注入项目堵点。


混合所有制的制度创新解决了“政府不会管、企业不敢投”的难题。播州区文化旅游局负责人说:“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是乌江寨风生水起的运营密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保障了项目的公益属性——比如村民安置、非遗保护等投入不追求短期回报;民营资本的运营权则确保市场敏感度,景区的定价策略、活动策划完全按市场规律调整。董事会里国资代表占多数,但不干预运营细节,连奶茶店的定价都是经营团队自主决定。”顶度集团负责人说,这种“不上场但始终在场”的政府定位,让专业团队能放开手脚搞营运。


业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景区深挖的33项非遗项目中,染布坊、扎花灯等12项已形成“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游客既能观看技艺展示,也能购买成品;傩戏、独竹漂等表演不是简单的“节目演出”,而是融入游览动线——独竹漂艺人会在游客乘船时突然出现,与摇橹船形成互动。这种“文化即体验”的设计,让景区摆脱了对门票收入的依赖,2024年门票收入仅占总营收的31%。


民生利益的深度绑定则破解了“景区与村民两张皮”的难题。通过“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不仅获得住房和商铺,还能通过合作社参与景区经营——69户村民组建的“乌江寨民宿联盟”,统一由景区培训、统一管理标准,2024年户均分红超5万元。"以前怕景区占地,现在盼景区发展。"安置区村民组长吴学明说,这种转变的关键是“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


展望:从“破茧”到“成蝶”的新征程


遵义市文化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遵义市人民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组织制定了旅游景区、酒店、民宿、餐饮等四个规范管理服务提升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并通过现场观摩、集中培训等方式对100个重点涉旅企业代表进行了宣传贯彻,同步遵义市已完成旅游规范化服务地方标准编制招标工作,正在组织专家编制地方标准草案。


站在乌江寨的观景台远眺,在建的温泉康养中心已封顶,研学基地的主体结构即将完工。按照规划,这个景区正从“单一游览”向“度假综合体”转型,目标是成为“西南旅游新地标”。


改革仍在深化。播州区正推进景区“负面清单”管理,除安全、环保等刚性要求外,将审批事项缩减60%;顶度集团则计划引入“数字孪生”技术,通过5G和物联网实现客流预警、智能调度。更值得关注的是“景区+周边”的联动——尚嵇镇正在打造的“酱酒小镇”,将与乌江寨形成“白天品酒、夜晚观灯”的消费闭环。这或许正是乌江寨破茧成蝶的深层意义——闲置资源的重生,从来不止于一个景区的复活,更是一方水土的复兴,一群人的希望重燃。

记者:樊明富

编辑:黄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