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之畔,沙特达曼的工业论坛现场,一阵“中国风”悄然涌动:50余件印有“芦花”纹样的海盐制品整齐陈列,晶莹如“芦台玉砂”的食用盐,萃取天然矿物质的洗护品,每一件都带着渤海湾的咸鲜。
参会者驻足端详,指尖触到的是细腻盐粒,更是跨越千年的匠心。展会组织方当场将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列入优质中国品牌供应商——这份东方“咸鲜”,有力叩开全球市场的大门。
天津长芦海盐在滨海新区绵延已达千年。
《周礼》有“幽州其利盐”,《史记》记载“燕有鱼盐枣栗之饶”,早在两千年前,这片土地就已撒下盐业种子。公元925年,五代后唐时期的幽州节度使赵德钧,在一个被称作芦台的地方设置“盐场”,“刮土淋卤,锅煎成盐”传承千年。明清时,这里的海盐因品质纯正,获“芦台玉砂”美誉并成为贡盐,其中“贡盐砖”更是成为皇室祭品专属。
如今,这座拥有1100年历史的老盐场正用鲜活实践证明:老手艺从不会被时代淘汰,咸鲜滋味里藏着生生不息的中国智慧。
“芦台场印”雕塑寓意历史和文化象征。人民网记者 崔新耀摄
盐场的检测室里,质量审核员单宏盯着一份发往沙特的洗护品检测报告。“天然矿物质、氨基酸必须留住,杀菌效果才够好。”话语间,是他如盐场一样,始终如一的坚守。
1999年深冬,年轻的他跟着老师傅在滩田挥镐修滩,冰冷卤水溅在裤脚,转眼凝结成霜。如今,工作场景从露天盐滩换到恒温检测室,研究对象从传统食盐拓展到漱口水、果蔬洗涤盐等多品种盐产品。为了让出海产品达标又保天然,他带着团队调试两个多月,终于找到“功效”与“体验”的平衡。
这样的坚守与创新,贯穿着盐场的每一次蜕变。
清康熙年间的“废煎改晒”工艺革新,让海盐生产与大自然合为一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技术更新,工业化发展让传统“老浅短”工艺变身“新深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更率先实现“三化四集中”生产体系,产海盐超100万吨;2009年汉沽现代化静态长年结晶盐田,更是成为世界盐业大会代表观摩场所,让全球看到中国盐场的现代化实力。
“守着千年的老根,才能发好时代的新芽。”汉沽盐场党委书记、董事长魏立营的话,道破转型密码。
作为国家001号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2006年汉沽盐场就成了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芦花”商标更是国内食用盐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可它从未停下创新脚步。
工作人员利用智慧盐田管理平台实时采集关键数据。人民网记者 崔新耀摄
新时代,在智慧盐田中控室里,信息化、生态化正在古老盐田上演“静默革命”:东片区33亩滩田的涵闸,随数据指令自动启闭;卤水沿着预设路线精准流转。包装车间里,数百万像素工业相机通过AI视觉扫描,精准剔除瑕疵产品,出厂合格率始终保持100%。生产端,独家饱和卤水真空制盐技术使海水中的钾、镁等微量元素得以保留,让“芦台玉砂”的品质延续至今。
而让“中国盐”自信出海的不只是过硬的品质,还有一身亮眼的“绿色基因”。
汉沽盐场打造分散式风电项目。人民网记者 崔新耀摄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天津独特的海洋人工湿地,传统生产方式在这里一览无余,数十平方公里内候鸟翔集,盐田微生物自然生长,不仅帮助堵塞渗漏,促进卤水蒸发、结晶,还在发挥调节环境作用,一颗盐粒成长“旅程”更是长达200余天。盐滩上12.9MW风电场的叶片迎风转动,绿电占比超32%,相当于年减14.5万吨二氧化碳。
更令人惊叹的是盐田生态下的特殊微生物,盐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让万亩盐田变身天然“固碳工厂”:水中微藻改善生态,还能衍生出盐藻肽、益生菌等30余种大健康产品——这些带着“海洋密码”的新品,成了沙特论坛上的“人气新星”。
依托北疆电厂海水循环利用,盐场还打造了“溴素—四溴双酚A”全产业链。近8000吨的工业溴素和1.5万吨的四溴双酚A产能,让“盐化工”从附属产业,变成撑起高质量发展的支柱。
产业融合的步伐,让老盐场的“朋友圈”越做越大。
老盐滩旁的空地,变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盐厂供图
2024年,“天津长芦海盐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迈出了中国传统海盐立足原有场区、探索产业升级新步伐。这里将延用数百年的滩晒盐田,按照新发展理念,结合生态建设,改造为集文化、生态、研学为一体的工业景区,成为传承天津盐业文化的新载体:游客徒步攀登雪白的盐山,踩万余平米的洁白盐池,参观涵盖5个功能厅的“知盐学堂”,体验现代科技裸眼9D,穿越千年盐业史。五年间,这里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七彩盐田”成为京津冀网红打卡地,还拿下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汉沽古盐田更是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
不远处的直播间里,“汉盐海泽”牌盐田虾、海参轮番登场。这些“津农精品”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通过镜头销往全国各地。与荷兰一家集团合资的仓储公司,更让汉沽盐场成了京津冀地区具备影响力的液体化工品储运企业——“以盐为基础,多元发展”的战略,在此落地生根。
2023年,汉沽盐场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这不仅是荣誉,更是鞭策。如今,它正在新发展理念下,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六大攻坚战,全力转型升级。
“七彩盐田”美如画。盐厂供图
沙特供应链公司主动对接,想把“芦花”盐引入本地;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邀约接踵而至,期待探索更多可能。那些即将跨越红海的盐产品,带着渤海湾的咸鲜,更带着中国老手艺的新滋味。
从五代后唐的第一缕煮盐炊烟,到如今智能化盐田的数据流;从宫廷贡盐的专属荣耀,到全球市场的自信亮相……这座千年盐场,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突破。它用“新盐值”书写着中国传统产业的新故事,也让世界看见:中国的老味道,永远有新可能。(潘旭海、许维娜、张静淇、张靖、崔新耀、孙一凡)
(责编:唐心怡、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