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大国创新和博弈的时代背景下,创新确实成了国运所系。科技创新是当前时代最大的“势”,也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不断科创发展,才能给予中国、创业、投资人以及城市希望。
从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迭代推动变革的力量其实主要来自科技。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有一批城市会往前走,可能有一批城市会往后掉,改变这些城市位势的核心动力就来自科技。这种科技不是简单的基础科学,而是产业的科技,或者来自改变产业的技术创新。
要素创新是不断变化的,创新的模式也在变化,在大国竞争中,城市要利用自己的资源禀赋来改变往前发展的命运。
同时,科技创新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过去讲城市化过程,产业发展往往在新城,但从杭州AI六小龙的例子来看,它们都在核心区,不再是过去那种新城、低成本聚集区,而是向高成本地区聚集。为什么?因为人才。他们不会去没有创新氛围、没有产业配套的地方。当然,很多地方也在补短板,布局科技园区,大力发展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
在互联网+时代,原来常讲的是“北上广”,后面是“北上广深”,能看到,科技创新逐步改变了城市在国家的地位和作用。2000年左右,大家都说上海是互联网的“沙漠”。在BAT高歌猛进的同时,上海努力培养自己的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今天,AI六小龙以同样的逻辑改变了杭州的命运。
如果北京、上海出现AI六小龙,大家可能不会好奇,甚至不会有什么特别反应。正是因为诞生在杭州,给了中国企业创新的信心,也给了中国企业和城市关注创新、改变自己命运的觉醒。所以大家普遍探讨“何以杭州”“为什么是杭州”等话题。
杭州改变了大家的预期,改变了大家对企业、对科技创新发展的预期。
过去讲科技创新,几乎都来自于信息技术的变革。从传统IT到移动互联网,到数字经济,到现在的人工智能,AI一定是当前改变城市命运、改变产业机会的主赛道。
创新有三大战略性依托,改变国家创新的命运,主要靠三大力量。
第一,需要战略性的城市。有些城市只是做生产、做功能辅助,有些城市则成为改变城市和国家科技创新命运的福地。
第二,支柱产业。杭州的成功跟产业紧密相关,其聚焦科技创新领域,久久为功,特别是2003年“八八战略”以来。杭州最早叫“中国互联网第一城”,前几年变成“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其实都是围绕大赛道不断布局。
第三,真正撬动发展的,还是依靠龙头企业。它们在不同时代都在不同程度地改变城市命运。AI六小龙出现后,改变了杭州的命运,改变了所有人对杭州的认知。此前如果问中国科技创新第一城在哪里,要么说北京,要么说上海,要不就是深圳等科创高地。但这一次,杭州确确实实撬动了传统城市版图中的某根支柱。在重新认识杭州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改变了城市命运和发展逻辑。
AI六小龙还改变了大家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大家过去招揽人才的评价指标通常是“戴帽子工程”,要么是院士,要么是长江学者、博导博士等。但AI六小龙等企业出来后,改变了人才的标准,不少城市开始更多地关注创新群体或新锐人才。当然,并不是说传统的基础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不重要,而是侧重的群体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新锐的人才群体在逐步崛起,从过去的中后台走到前沿。
我写《科创与中国:为什么是杭州,如何不仅是杭州》这本书,发现了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创新。制度的核心就是政策。站在政府角度,特别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就是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我梳理AI六家企业后发现,杭州政府在企业培育过程中是较为大胆的,很敢做,敢于往前靠一步,这是很多企业愿意来的原因之一。比如开发《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团队就愿意来。大多数城市的产业资金采用事后奖补的方式,但杭州改进了支持的方式。
我们总说杭州政府是“店小二政府”,其实就是形成了一个闭环,从政府服务、产业空间载体等方面,给予创新企业更多支持,这是杭州当前最大的创新。《科创与中国》的读者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希望给地方政府如何培育创新一些启发,树立自己的创新信心;也给投资人或企业创业者看如何选择城市。
二,值得说的,就是城市的大企业。客观讲,阿里巴巴等企业改变了杭州整个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本体。杭州以前的产业更多的是轻工业,但是阿里们的出现让杭州集聚了更多IT人才,让更多产业、更多企业围绕布局,改变了城市产业的面貌。它们还构建了人才梯队,有十几万的员工从阿里走出来创业,让更多的创业者在杭州涌现。这里成了创业的热土。
另外,杭州之所以如此成功,浙江大学等高校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浙大走出来的独角兽企业众多,形成了产业人才、创业人才和投资人才的闭环。
总而言之,杭州的崛起代表了中国城市第二梯队的逐步前台化。
我总结了一句话:科技创新是第二增长曲线。很多时候,制度比技术更重要。在比较多个科技城市后,我发现杭州的产业政策和环境是最具吸引力的板块。AI六小龙的人才不仅来自浙大,还来自其他城市。得益于制度、环境等因素,人才来到杭州、扎根杭州,为更多企业提供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当然,中国的创新不可能仅依赖杭州一个城市,尽管杭州已经走在前列,但它仍有自己的短板。例如经济体量相对薄弱,科技制造业基础也相对单薄。产业发展需要制造业的支撑,过度依赖软产业容易导致城市被掏空,影响可持续发展。深圳之所以“软硬双驱”,是因为它在制造业也有坚实基础。杭州与深圳的差距主要在于制造业板块。前些年互联网发展放缓时,深圳有很多新企业崛起,如比亚迪。而杭州AI六小龙的供应链也依赖全国其他城市提供。
从“十五五”规划和未来发展视角来看,杭州要有更大的决心,勇担龙头角色。杭州在科技创新上要有更多的勇气和决心,敢于去挑战。深圳的发展靠的就是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和发展,逐步培育企业和产业。有了企业和产业才有GDP,才能在大湾区中处于创新领先的优势地位。
所以,杭州的未来需要更高的格局和视野,敢于挑头,做长三角的科技创新的带头人。长三角一体化做得很好,是因为一直以来都以上海为核心。但科技创新能够带来城市命运的变化。杭州也要看到未来的预期和发展潜力,逐步发展自己的“挑头”能力。
第一方面,深耕人工智能,做大做强,这是杭州最容易做到且正确的事情,应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
第二,发展金融资本,更多采用CVC模式,即企业创投。从企业裂变出来的创投资本,从产业来的资本,杭州可以形成差异化,在此方面做补位。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投为创新创业赋能最有力度,因为他们最懂企业和产业,会导入各种资源,甚至提供产业场景和企业市场。
最后一点,回到杭州城市本身,杭州做龙头的格局是什么?要发展自己的湾区经济。杭州的发展模式不应只关注内陆或山区,若想成为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必须往沿海发展,提升杭州湾的影响力,这是关键。要串联起杭州与上海、宁波之间的联系,成为它们的枢纽,并带动湖州、绍兴等城市的发展。杭州的产业链、城市格局和空间布局应延伸到杭州湾,拓展自身的经济腹地和产业腹地。
打造科创杭州湾,发展湾区经济,联动长三角一体,重塑杭州和浙江的科技创新的产业组织和城市发展的模式,AI小龙们任重道远。
• 作者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与郑宇劼合著《科创与中国:为什么是杭州,如何不仅是杭州》,中信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曹钟雄
责编 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