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二战结束以来,美西方长期一边声称“捍卫自由民主和平”,一边却仍尽力维护殖民体系,肆意实施霸凌行为。在诸多国际事务中,美西方表现出的种族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价值准则,与战后构建和平公正的国际秩序的理念相悖。相比之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新兴国家倡导构建平等互惠的国际新秩序,是人类前行的正确方向。重温《联合国宪章》及万隆会议精神,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石田隆至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
5月9日,俄罗斯举行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在当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主要参战国中,唯有中国出席了此次仪式。这一现实将被历史铭记——它标志着“永不再犯法西斯侵略战争与种族屠杀暴行”这一战后国际社会的初心,已不再是世界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而选择缺席上述纪念活动的西方国家,究竟在奉行怎样的价值准则呢?
中俄与西方“步调不一”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延续着冷战格局的惯性。观察欧美对以色列在中东实施种族屠杀和“先发制人”攻击的默许乃至支持,其种族主义与“伊斯兰恐惧症”的底色昭然若揭。当美国持续将崛起的中国单方面视为威胁,同时践踏市场原则与主权平等理念时,人们不难从中看出西方白人中心主义的逻辑脉络。
在二战结束早期,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构建和平的国际秩序。1945年10月联合国在英美等国的主导下成立,《联合国宪章》成为克服国际联盟缺陷、防止再度发生侵略战争的战后秩序基石。日前多国谴责以色列对伊朗“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时,援引的正是《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准则。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纵览战后初期世界格局便可发现,将战后历史简单归结为“美式和平” (Pax Americana) 的认知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美西方国家自冷战伊始,便不停地在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之间反复切换:一边自诩为“自由民主和平的捍卫者”,一边却继续充当西方殖民体系的维护者。这种精心设计的双重标准始终贯穿于国际秩序构建的全过程。
在1955年4月召开的万隆会议上,这种双重标准的受害国首次集体提出质疑,并发起行动。这些刚从欧美及日本列强的侵略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的新兴独立国家,共同宣告将终结殖民主义,废除种族歧视,致力于构建有别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平等公正的国际关系。
虽然万隆会议发表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广为人知,但实际上这些新兴独立国家并非铁板一块。冷战的对立态势已蔓延至亚非国家之间——当时美国正试图利用亲美的亚洲国家来遏制所谓的“共产主义渗透”。美方担忧,若前一年中印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声势,可能引发要求美国退出亚洲的浪潮。在会议上,当一些国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另一些亲美国家当即表现出强烈抵触。
美国之所以顽固阻挠会议进程,其根本目的是要遏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它无法在国际会议上获得广泛支持。在美国的战略视野中,台湾被视为围堵社会主义阵营的前哨阵地,为此不惜动用军事手段干涉中国内政。这场本应推动殖民地解放、建立平等国际关系的会议,却被美国异化为实施对华封锁的工具。尽管美国向来以“民族自决”原则的倡导者自居,但其实际行动却表明,它从未将殖民主义真正视为需要根除的历史痼疾。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此背景下,身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周恩来总理成为扭转会议分裂态势、凝聚各方共识的关键人物。他指出,万隆会议是求团结而非对抗的舞台。这种协商克制的和平主义立场,有力回击了亲美势力所谓“社会主义是新殖民主义”的指控。最终各国达成共识,在会议最后公报中提出“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都应尽快终结”,为当时尚未独立的殖民地人民发出了时代强音。“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理解”这一周恩来外交理念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后续以亚非国家为重点的外交拓展奠定了基石。
美国及其盟友对万隆会议的破坏行径,暴露出其与亚非国家根本的价值冲突:相较于建立平等互惠的国际新秩序,它们更致力于维护以自身为主导的等级化“和平”体系;相较于清算殖民主义历史罪责,他们更热衷于剥夺各国选择不同发展道路的权利。
在世界至今无法团结一致制止巴勒斯坦土地上发生的种族灭绝暴行之际,重温《联合国宪章》的初心,重回战后国际秩序的原点,正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最深刻的意义所在。70年前万隆会议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倡导平等互惠的国际新秩序的呼声,至今仍为人类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英文版标题为 "Fallacy of 'Pax Americana'"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