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李凤华 高琳
小满刚过,随着气温升高,蚊虫活动进入高峰期。蚊子叮咬不仅带来瘙痒不适,还可能传播登革热、疟疾、乙脑等疾病。如何科学防蚊?被叮咬后如何处理?哪些民间偏方不可信?别急!长沙市中心医院专家提供的这份科学防蚊指南让你和蚊子彻底说拜拜!
这些蚊子叮咬要警惕
并非所有蚊子都携带病原体,但以下三类需特别注意:
1、伊蚊(花斑蚊)
特征:黑白花纹,白天活动(尤其晨昏时段)。
危害: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热等疾病。
高发地: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
2、按蚊
特征:翅膀有斑点,夜间叮咬。
危害:疟疾主要传播媒介。
高发地:稻田、沼泽等大型水体。
3、库蚊(家蚊)
特征:棕黄色,夜间活动。
危害:传播乙型脑炎、丝虫病。
注意:若被叮咬后出现高热、头痛、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传染病。
科学防蚊指南
1、物理防护: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深色衣物更吸引蚊子;家里安装纱窗,睡觉使用蚊帐;伊蚊活跃时段为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3小时,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开蚊虫活动高峰期。
2、化学驱蚊:含以下成分驱蚊产品都能有效驱蚊,市民可以按照自身情况选择购买。避蚊胺(DEET),浓度10%~30%,可持续4~8小时,儿童使用建议选择浓度≤10%的驱蚊产品;派卡瑞丁,无皮肤刺激,适合敏感人群;驱蚊酯(IR3535),毒性低,孕妇儿童可用。
使用时要注意,喷洒在衣物外层或皮肤暴露处,避开眼口鼻。防晒霜和驱蚊剂同时使用时,先涂防晒霜。
3、环境管理:清除积水,每周清理花盆托盘、垃圾桶、空调排水管等积水处;水培植物定期换水,或放入食蚊鱼(如孔雀鱼);户外活动区可使用含氯菊酯的杀虫剂喷洒草丛。
被叮咬后的正确处理
止痒消炎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敷10分钟,减轻肿胀和瘙痒;或用孕妇儿童都可用得炉甘石洗剂涂抹,短期也可使用含氢化可的松(1%)的外用软膏涂抹,瘙痒严重时可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避免抓挠,因为抓破皮肤可能引发细菌感染,若出现红肿热痛、流脓,需立即就医。
若出现呼吸困难、全身荨麻疹、头晕等严重过敏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登革热流行区被叮咬后,监测体温2周,异常及时就诊。
辟谣!这些民间方法不靠谱
1、涂抹唾液、大蒜、牙膏?唾液含细菌可能引发感染;大蒜刺激皮肤;牙膏仅暂时清凉,无治疗作用。
2、维生素B1泡水喷皮肤?研究证实维生素B1驱蚊无效。
3、声波驱蚊APP?超声波无法驱赶蚊子,反而可能干扰睡眠。
4、酒精擦拭止痒?酒精刺激伤口,加重炎症反应,尤其儿童慎用。
特殊人群防护建议
孕妇优先使用物理防蚊,如蚊帐、防蚊衣裤,必要时选择派卡瑞丁或驱蚊酯产品。对于婴幼儿,2月龄以下婴儿禁用任何化学驱蚊剂,婴儿推车加装蚊帐,为避免过敏,不要使用含香茅草等天然成分的驱蚊产品。
总之,防蚊需从环境治理、科学防护、及时处理三方面入手。远离偏方,遵循医学证据,才能有效减少蚊媒疾病风险。高温季节,做好防护,安心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