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件“农资打假”典型案例,彰显依法从严惩处的鲜明立场。农资质量安全事关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涉及种子、农药、化肥3类重要农资,涵盖利用网络电商平台销售、“农资忽悠团”进村兜售等典型犯罪手段。最高法
【来源:永州市市监局】为规范农资市场价格秩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近日,东安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深入农资商户,开展农资市场价格专项检查,为春耕生产保“价”护航。 执法人员重点围绕种子、化肥、农药、农具、地膜等农资商品,通过“看、查、宣传、指导”等方式进行专项检查,检查农资经营店内商品是否明码标价及是否
春风送暖正当时,春耕生产掀热潮。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丰乐镇涌泉村的田野间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趁着近期气温回暖,积极投身春耕生产,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不负农时,紧抓农事。田地里,挖掘机、旋耕机来回穿梭,将沉睡一冬的土地翻垦,放眼广袤田畴,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铺展开来。2025年以来
近日,一些假农技专家借短视频平台行骗敛财的行径被曝光。这些所谓的“专家”既无农业背景,也不懂农技知识,却摇身一变成了“研究院专家”或“农大高材生”,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为农民“答疑解惑”,而其最终目的是销售劣质农资。假专家们表面“助农”,实则赤裸裸“坑农”,损害农民利益的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安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