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景科技无人机加工生产中心
“起飞!”
7月3日,在花山区东华云计算产业园开阔的草坪上,一架翼展超4米、乌黑锃亮的多旋翼大载重长航时无人机H300在飞手的操纵下腾空而起,稳稳地悬停在近百米高的空中,完成悬停、盘旋、垂直起落等指令,在蓝天上“舞”出了一道亮丽风景。
最大载重——300公斤;续航时间——50分钟,可在宁马两地间飞一个往返;具备载人以及载装消防、农业设备等功能,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顶尖水平……随着首条生产线从南京“飞”来,这架“大家伙”的出生地也变成了马鞍山。
走进位于产业园内的安徽泓景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泓景科技”),无人机加工生产中心里,20余位装配调试人员正手持电动螺丝刀等设备,为托盘上10多架多旋翼大载重长航时无人机进行总装总调,金属碰撞、机械嗡鸣奏出火热乐章。
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车间根据装配步骤被划分为零件加工区、整机组装区、质量检验区等,每架无人机都要经过环环相扣的工序后才能走下生产线,进行试飞行调试。
泓景科技是今年落户花山区的新企业,由南京景泓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国内顶尖无人机研发团队与花山区共同组建。企业布局高端装备制造、特种无人飞行器产业,瞄准消防级专用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板块。
在泓景科技的智慧展厅以及其在南京的研发基地内,陈列着不少高精尖的“宝贝”,有用于牵引水带至300米高空(国内最高)的消防无人机,有可冒风雨在百米高空作业的清洁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比市场上常见的消费级无人机更加“硬核”,可载荷各类设备,广泛应用于海事、物流、巡检、救援等领域,是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案例。
“选择落户花山区,最关键的是看中了毗邻南京的区位优势。同时,这里优质的互联网生态、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政务服务也让我感触颇深。企业从签约到落地速度很快,办事效率很高!”泓景科技董事长王明龙介绍,公司在马鞍山的首条无人机生产线已于6月份投产,日产小型无人机1500架、大型无人机50架至100架。未来,企业将再布置2条无人机生产线,并引进锂电池隔膜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达10亿元。“我们将立足马鞍山,努力把这里打造成企业最大的生产销售中心基地,助推无人机新机型、新应用场景的开发,推动无人机深层次、广维度应用,让中国无人机在海陆空天全维度持续领跑。”王明龙说道。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自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并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以来,低空经济便迅速“出圈”。
近年来,乘着全省打造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东风,我市不断强化政策支撑、夯实产业基础、拓展应用场景,依托全省唯一一家地理信息产业园,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靓马科技、智鸥驱动、航天宏图、泓景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持续解锁各类应用场景。伴随着一家家无人机企业“乘风高飞”,我市也被列为全省首批试点建设低空智能信息网、市级低空飞行数据中心的城市之一,在低空经济的竞技场上一路向前。
日前,全市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项目——中电创智(马鞍山)数字低空产业园落户花山区,将聚力发展无人机和eVTOL整机、能源和动力系统、飞控和通讯导航系统、航空新材料、低空经济运营管理等核心产业以及其强相关产业,打造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我们将注重完善提升产业链,引进先进航空制造企业,带动本地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招引更多的产业链关联性企业,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需要什么就有什么的良好产业生态。同时拓展通用无人机的多元业务领域,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花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低空经济是蓝天,更是“蓝海”。随着产业链逐步完善、场景日益丰富、管理不断优化,马鞍山低空经济正描绘出一幅“起飞”到“腾飞”的活力场景,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记者 刘挺 季晨辰 陶志尧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