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社村”一子落 产业“满盘活”

平远县在东石镇率先打造“社村”合作水稻制种示范区,构建研发、生产、加工、推广一体化的现代化种业产业链。受访者供图

“社村”合作下,高效作业的无人机代替了传统的人工除虫方式。受访者供图

俯瞰平远县八尺镇筀竹村,连片制种水稻长势喜人。空中,高效作业的无人机代替了传统的人工除虫方式,正播施复合肥,绿色稻浪在机身下泛起涟漪。“你现在看到的连片20多亩水稻都是今年种下的品种株两优,再过一个多月就能收成了。”该村党支部书记韩华日对记者说。

2024年,平远县以入选第一批全省“社村”合作试点县为契机,积极探索构建以县域为主导的“社村”合作运行机制,围绕土地撂荒、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增收等问题,促进供销社资源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势互补,助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场供销网络嫁接农村土地资源的变革就此开启。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截至2025年8月中旬,平远“社村”合作试点项目实现营业收入4244.95万元,被列入全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之一,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南方日报记者 何苑妮

4个村集体增收超40万元

2025年一开春,平远县石正镇南台村的“社村”合作粮食种植基地便热闹开了。该村已实现“小田变大田”的上千亩连片土地上,工人紧锣密鼓修建灌排工程及配套设施,为今年新一轮的耕地规模流转、统一经营打好基础。

“社村”合作,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创新实践,通过整合资源、对接企业,帮助村集体解决技术、销售难题。作为饮到“社村”合作红利“头啖汤”的村集体,南台村在2024年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1.3万元增长至31.73万元,涨幅达180%。

“以前土地零散,村民耕种自家一亩三分地,收入不高,去年通过县供销社牵头,村集体流转土地,让社村公司规模化种植,并引入平远新供销天润粮油有限公司保价收购,村里的变化特别大。”石正镇南台村党总支书记谢平山说,仅半年时间,村中规模种植作物面积从0变成了226亩,带动了30多名村民务工,每人收入3000元到7000元不等。

以南台村村民陈惠香为例,其家中有1.5亩地流转,每年租金750元,加上自己打工的收入,一年增收约4000元。

除南台村外,2024年,平远县社村合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石正镇4个村签订合作协议,探索村集体流转土地当“业主”,社村公司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当“管家”模式,助力土地“生金”。凭借这一模式,4个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40多万元。

平远县社村合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丰介绍,2025年是“社村”合作试点全面铺开的第一年,目前首批15个村已经参与合作,签约服务面积3万多亩,参与“社村”合作的15个村预计全年可分红至少70万元。

“‘社村’合作试点项目落地以来,供销社积极整合资源,串联县社村公司、天润粮油、农产品直供配送中心和天柘冷链等供销服务网络,切实帮助村集体解决种植技术、农产品储存和销售渠道等一系列问题。”平远县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林敏表示,接下来,平远将继续加强“供销社+社村公司+村集体+农户”联动协作,带动村集体深度参与土地资源整合、农产品保价收购等经营性服务,力争让参与“社村”合作的村集体和村民获得更高收入。

打造首个“社村”合作制种示范区

位于平远县东石镇的“社村”合作水稻制种核心示范区内,沟渠纵横、集中成片的杂交制种水稻已进入分蘖盛期。农机手正利用无人机高效播施复合肥,提升田间管理效率。据测算,1500亩制种水稻的施肥作业可在4—5天内完成,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为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部署,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今年,平远县在东石镇打造全县首个“社村”合作水稻制种核心示范区,构建集研发创新、良种生产、精深加工、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种业全产业链平台,将通过示范带动,逐步拓展形成平远县3万亩及周边地区5万亩的制种产业规模。

目前,东石镇锡水村、凉庭村、汶水村等地已种植1500亩制种水稻,其中汶水村的制种科研示范基地已完成12个试制品种、4个常规稻品种、350种亲本筛选材料及34种测配组合的插秧工作,旨在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为未来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站在汶水村制种示范基地远眺,稻田被沟渠分割成整齐方块,田边标牌醒目地标注着不同品种名称。东石镇党群服务中心农艺师余思榕介绍,目前有6个村参与制种,总面积约1500亩,还有200亩繁种面积,以制种为主,“身后这一大片,都是示范基地,父本母本都已种下,长势良好。”

“开展水稻两季制种,也能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一方面,流转土地能拿到400到600元租金;另一方面,制种需要不少人手,大家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此外,我们还发动‘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让老百姓参与到制种中来,按预计的亩产量400斤算,一亩地大概能有4000元收入。”李丰说。

“以前自家种几亩地,忙到头也就够自己吃。现在土地流转出去,每亩地有五六百元租金,我和老伴两个人在田里干活,一天能挣300元,租金加上工钱,比去外面打工强多了。”对于示范区的打造,东石镇锡水村村民曾叔则表示一家人都很支持。

此外,平远在这一区域内尝试推广“烟叶—水稻制种”绿色循环产业模式,种完烟叶种水稻,让土地实现“一田双收”,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东石镇正加快建设覆盖全县、辐射粤、闽、赣三省的种业创新中心,打造集种子加工、仓储、检测、展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余思榕表示,“东石镇计划建设日加工80吨的自动化生产线、500吨现代化仓储设施,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还会搭建‘种子市集’数字化展销平台,该项目已完成‘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将重点开展品种选育、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为本地种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观察

“社村”合作实现“1+1>2”效能

2024年5月,广东发布《关于推进“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方案》,提出六大方面举措建立健全“社村”合作,探索供销合作社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径,更好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对山区县城平远来说,农业长期面临的土地碎片化和产业链割裂问题,根源在于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组织化、规模化不足,而“社村”合作机制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以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为依托,以生产、供销、信用综合合作为纽带,以拓展公共型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以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为核心,创新各类体制机制,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平远大力推动供销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打造上下贯通的县镇村经营服务体系,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提质增效。

该模式落地一年有余,便在平远展现出五大优势——

资源整合优势,整合供销社的资金、渠道、技术资源与村集体土地、人力、本地资产,激活闲置资源,形成规模化经营基础。

产业协同优势,打通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推动标准化与品牌化,延伸产业链价值,降低“小散弱”经营风险。

城乡联动优势,通过产业导入探索解决农村土地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问题,依托供销服务网络连接城市消费市场与农村生产端。

风险共担优势,通过保底收购协议、专属金融信贷、政策保险等机制,稳定农户收益,抵御市场波动。

人才培育优势,结合制种产业发展,培育适合本地制种产业的“新农人”队伍,构建本土人才梯队,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村”合作,核心突破点在于系统性协同与内生动力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村+社”叠加。下来,平远仍需持续探索“社村”合作的本地化,推动供销社、村集体、农户(生产者)的三方有机协同,形成“集体整合土地、供销赋能链条、农民参与受益”的闭环,在探索中逐渐明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平远路径”。

■对话

平远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曹巨锋:

深化创新 构建“社村”长效发展路径

入选首批省“社村”合作试点县至今,平远做了不少创新探索,为当地乡村振兴带来了哪些产业启发?如何形成可复制经验?带着上述疑问,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平远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曹巨锋。

南方日报:推动“社村”合作试点工作以来,平远突破了哪些困境?

曹巨锋:通过创新机制整合供销社、村集体与企业资源,一是解决土地碎片化与分散经营困境,通过土地连片整合,实现规模经营。如2025年,社村公司与村集体深度链接,在长田镇长田村、长安村集约约550亩土地种植丝苗米,将零散耕地整合为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村集体集约土地,交付社村公司运营,由县社村公司统一提供耕、种、管、销一体化服务,破解传统小农生产低效问题。

其次是产业导入,从“传统种植”到“多元增收”突破。采用“社村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加快打造以东石镇为核心的“社村”合作水稻制种示范镇,并全域推广“烟叶—水稻制种”绿色循环产业经济,在各镇选点建设制种基地,全力承接并拓展制种订单,配套全程托管服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15%、化肥农药使用量30%,带动当地农户超100户、年吸收劳动力5000人次,实现“一田双收”,预计今年优质稻制种亩产稳定400斤左右,单价提升至9—10元/斤。

最后破解“卖难”问题,“社村”合作探索解决农产品销售与市场风险困境,平远县引入天润粮油等企业,与试点村签订保价收购协议,稳定丝苗米等农产品销路。对于村集体增收与农民就业困境,形成土地租金+分红+服务费+管理费+品牌溢价收益的“五维增收”体系。

南方日报:平远推行“社村”合作实现了哪些预期目标?

曹巨锋:目前,平远通过资源高效盘活,规模化整合碎片化土地,建设水稻种业服务创新中心等产业设施,显著提升资产利用率与产出效益。产业提质升级方面,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社村”农产品品牌,探索推动丝苗米等产业初加工向深加工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土地经营收益、资产租赁分红、产业链居间服务等多元路径,实现村集体收入可持续增长,形成“土地租金+务工工资+经营分红”复合收益模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稳定提升收入水平,实现壮大集体经济的目标。

“社村”合作通过机制创新,在资源活化、产业升级、风险防控、利益共享四大维度突破传统乡村发展瓶颈,实现“强集体、富农民、稳产业”三位一体目标。

南方日报:如何进一步形成可借鉴经验,推动这一模式行稳致远?

曹巨锋:接下来,需从机制优化、风险防控、能力建设、政策适配四大维度深化创新,构建长效发展路径。机制优化,即明晰三方社村联、社村公司、村集体权责边界;设置“基础收益+浮动分红”结构,动态分配收益,充分调动村集体积极性;发展农业产业受政策、气候、市场价格等各方面影响波动较大,需要预判在前,规避相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