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柔弱”法官何以让人服气?

15年前,她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进入法院从事审判工作后,便埋下了一颗用法律为人民服务的种子。

15年后,她是扎根基层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在2000多件民商事案件中践行初心,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鲜明底色。

她就是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人民法院旭日法庭庭长王婧。如今,各种荣誉加身的她,最珍视的仍是群众的那句:“别看她外表柔柔弱弱,办案的样子我们服气!”

然而,这句“服气”的背后,却是王婧伏案耕耘的日复一日。

旭日法庭是江西首家集“访、调、诉、执、破”于一体的专业化商事法庭。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2022年5月,旭日法庭搬到企业“家门口”——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双创科技城,同时挂牌了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商事法庭,负责辖区内的涉企纠纷案件审理和执行等工作。

王婧在审理案件。江西高院供图

走访园区,一家家企业的招牌映入眼帘。据了解,园区内已入驻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达6.3万。

“企业多,纠纷自然也多,园区每年涉企案件近1000件。”面对如此庞大的案件量,王婧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开庭、调解、走访企业、倾听诉求……

在全庭只有11名干警的情况下,为提升案件审理效率,王婧以诉前调解和多元解纷为突破口,探索高效解纷新路径。

2023年7月,辖区某汽车生产企业因经营困难,与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企业因资不抵债未支付经济补偿金,员工们批量起诉。

“现在工作不好找,说辞退就辞退,还不给补偿,让我拿什么养家?”“企业现在的处境很困难,实在无力支付补偿金……”面对员工的控诉、企业的困难,王婧深知,调解才是问题的最优解,并发动全庭干警启动诉前调解机制。

团队白天协调人社、工会等部门,晚上逐笔核对工人的经济补偿金、工资等数额。通过调查取证和沟通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先支付70%的补偿金、剩余延期支付的调解方案。

“这个案子前后花了3个多月,好在工人们都比较满意。”王婧回忆道,“看到工人们拿到钱的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王婧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江西高院供图

在园区,记者了解到,王婧办理的案件中还有不少涉及到外地企业。

“外地企业在这里能打赢官司吗?”面对质疑声,王婧的回答斩钉截铁:“审理案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管是外地企业,还是本地企业,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024年7月,王婧办理了一起客车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案件中,外地公交公司因电池故障拒付200余万元货款,原告要求被告按照合同支付全额货款,被告主张若支付货款则后续电池维修服务无法保障。

王婧一方面主动与外地公交公司负责人进行电话沟通,了解纠纷原委;另一方面深入本地企业,现场了解涉案设备等情况,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在全面了解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王婧以视频会议连线的形式,引导双方将更换设备与支付货款同步推进,有效打破合同履行僵局,还促进了双方的持续合作。

这样的案例在王婧的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在每一个案件中,她总不忘叮嘱身边年轻的干警:“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如我在诉。”

2019年以来,王婧累计办理民商事案件2138件,从源头化解涉企纠纷400余件,无一发回、无一错案、无一信访,审判质效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放眼赣鄱大地,还有很多像王婧一样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法官。他们处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第一线,为维护一方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在一位位法官的坚守下,江西法院各项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过去一年,全省法院受理各类案件906099件,结案836212件,案件质效位居全国法院前列;9项工作在全国交流经验,190个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人民法院案例库……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西法院正砥砺前行。

人民网记者 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