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时代援疆工作擘画了新蓝图、注入了新动能。会议引发广大援疆干部人才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将以会议精神为指引,把使命扛在肩上、把群众放在心上,用实干与奉献续写对口援疆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天山南北常开长盛。
肩负使命 在实干中诠释担当
“援疆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而是要用担当架起两地同心的桥梁。”辽宁省鞍山市援疆干部、沙湾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彪深有感触地说,“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为援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项目建设要提质增效、人才保障要精准有力、组织工作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正在深化‘鞍沙协作’,既把鞍山在基层治理、人才培养中的成熟经验‘引进来’,又精准对接沙湾干部群众实际需求。”赵彪说,援疆工作队将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再加力,让援疆成果真正扎根基层、惠及各族群众。
同样在实干中锚定方向的,还有福建省三明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抵达玛纳斯县后,他们立足当地农业资源禀赋,创新打造“一带六基地”产业援疆模式,让特色农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钥匙”。三明市援疆干部人才表示,会议精神让他们更清晰认识到,产业援疆是激活当地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
“医疗、教育、文化、产业,每一个领域的合作都是补短板、强弱项的关键抓手。”福建援疆莆田分指挥部产业项目组组长胡剑清的话语中透着坚定,“会议精神的核心在于精准与实效,莆玛两地将进一步深化多领域交流,通过智力援疆、人才援疆强化‘造血’功能,让对口支援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
情系边疆 在奉献中助力发展
7月10日早上,在阜康市医共体总医院市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门诊,山西省援疆医疗专家、科室主任杨向茹正在给患者检查眼底。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后,她对“使命”二字有了更深刻理解。
“会议聚焦新时代援疆工作的新任务,明确了医疗援疆不仅要‘治已病’,更要‘强基层’。”杨向茹说,阜康地区耳鼻喉疾病多发,她和团队正针对常见病、多发病优化诊疗方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传帮带’,要通过手把手带教、开展技术培训,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更是援疆干部人才倾注心血的“希望工程”。“孩子们的质朴、乐学,老师们的勤奋、奉献,让我深感责任重大。”辽宁省锦州市援疆干部、裕民县第一中学校长马吉星说,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让教育援疆的目标更加清晰,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接下来,锦州市援疆教师团队将把‘青蓝工程’推向深入,把培养年轻教师作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名师示范课等方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留在裕民。每一堂课都是播种希望的过程,我们要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未来。”马吉星的话语里,满是对边疆教育的热忱。
同心同行 在交融中凝聚力量
“会议指出,要更加注重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聚焦发力,这正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浙江省湖州市援疆干部王兴宇在柯坪县工作多年,对“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有着深切体会。他说,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日常里,体现在两地群众心与心的贴近中。
今年以来,浙江省湖州市援疆指挥部启动“走亲连心”工程,组织两地组织、统战等部门开展座谈交流、文化互访,让浙江的越剧与柯坪的麦西热甫同台共舞,让江南茶韵与边疆果香交融共鸣。“下一步,我们将实施湖州援疆三交工作‘十百千’工程,密切湖柯两地干部群众走亲交流,让湖柯两地的情谊像塔里木河的流水一样绵长。”王兴宇说,要用真情实意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在和田地区,“京和一家亲”品牌早已深入人心。北京援疆指挥部不仅将大厅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基地,更创新实施“润土工程”,组织和田青少年走进北京的博物馆、文化馆,在研学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会议让我们深受鼓舞,也更加明确了方向。”北京市援疆干部马专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从“心”出发。接下来,将持续深化“京和一家亲”系列活动,让两地群众在教育共建、文化共演、产业共兴中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相信通过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的接续努力,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将成为推动新疆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热依达 刘媛 邢振江 古力孜巴·艾合买提 李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