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作业人员在巴州—铁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塔克拉玛干沙漠段开展走线消缺作业。(通讯员马元摄)
新疆网讯(记者王媛媛)7月13日,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线贯通,总线路长度为4197千米,围绕塔里木盆地“画”了一个圈。
当日,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随着最后一相导线顺利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并抵达188号铁塔,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这是继铁路、公路、机场、生态锁边之后南疆惠民工程的又一里程碑节点,标志着我国最大的750千伏超高压环网工程——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历经15年建设正式“合龙”。至此,工程主体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进入投运倒计时。
该工程围绕塔里木盆地形成环形电网,建成后将覆盖南疆五地州106万平方公里区域。
从高空俯瞰,超高压电力环网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沿着塔里木盆地的轮廓逶迤前行。它时而穿梭于广袤无垠的沙漠边缘,那里黄沙漫漫,它却坚毅地延伸;时而跨越陡峭险峻的山坡,在崇山峻岭间迂回辗转。这条电力环网恰似大地舒展的“血管”。
国网新疆建设分公司第一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徐玉波说,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由9项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分阶段施工完成,共建有变电站9座、开关站1座,环线长度达4197千米。
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工程,也是新疆电网“内供七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建设的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民丰、且末2座750千伏变电站,扩建和田、若羌2座变电站,建设750千伏线路900千米、铁塔1891基。其中超半数线路位于沙漠腹地,创下全国沙漠路径最长输变电工程、全国单程线路路径最长超高压工程及新疆“十四五”期间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等纪录。
这项工程的建设难度堪称“天堑”。工程几乎沿我国最大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展开,主体建设需攻克诸多沙漠施工难题。
截至目前,新疆已有750千伏变电站32座(总变电容量9350万千伏安)、线路97条(长度12337千米),形成“内供五环网、外送五通道”主网架。按照规划,“十四五”末将形成“内供七环网、外送五通道”格局,为新疆能源优势转换提供强大动能。
继续阅读
十五年筑梦:从蓝图到环网的跨越
在广袤的南疆大地,十五年如一日,数万名电网建设者们在5000多个日夜中,与无垠的沙海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搏斗,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沙退人进”的壮丽奇迹。这是一项环绕塔里木盆地的超级工程,历经十五载的砥砺奋进,终于铺就了一条横跨南疆的能源大动脉。
工程的推进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环形拼图”,分阶段稳步展开。2010年3月,巴州750千伏变电站率先破土动工;随后,巴州—库车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2012年6月顺利开工;库车—阿克苏—巴楚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在2013年3月紧随其后;巴楚—莎车—和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2017年6月开工;巴州—库车Ⅱ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2019年5月开工;库车—阿克苏—巴楚Ⅱ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2019年11月开工;巴州—铁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2023年3月开工;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2023年11月开工。
多项技术创新,破解沙漠施工难题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创新的精神,成功破解了多项沙漠施工难题。面对沙漠流动性大、风力强,铁塔基坑开挖成型率差、易塌方的问题,他们创新性地推出了“快速开挖、快速准备、快速浇筑”的“三快”施工法,不仅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还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在巴楚—莎车750千伏线路工程中,更是实现了国内首次应用穿心装配式基础组装,让铁塔稳稳矗立在沙漠之上。
大型施工车辆通行及物资运输一直是困扰沙漠施工的难题。为了应对沙丘掩埋道路的挑战,建设者们采取了边推沙、边铺土工布与土渣石,配合碾压洒水的方式“全线修路”,成功解决了物资运输的难题。
在疆内超高压工程中,首次试点螺旋锚基础施工,这种施工方式机械化程度高、工序少、效率高,三天即可完成铁塔基础作业,实现了基础—组塔—架线施工“零等待”,以及基础施工从“开挖+绑扎+浇筑+养护”向“拧螺丝入地”的技术飞跃。相比传统基础作业,它具有“零开挖、零弃土、零扰动、零浇筑、零养护”的显著优势,为同类地质区电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建设者们还通过增加支垫沙袋高度、用彩旗标识、铺彩条布等方式,有效防止了塔材丢失或被沙丘掩埋。在导线展放的地锚区域,他们加垫隔板并放置沙袋,增大地锚抗拔性能,最大限度满足承载力要求,确保受力塔、牵张设备、锚线的受力安全性。同时,采用“无人机+集控智能可视化张牵”新型放线技术,由无人机替代人工架设初级导引绳,在张力场、牵引场设远程集中操控台,铁塔安装监控装置,实现了多设备集中操控和风险点全程可视化监控,大大降低了作业风险。
此外,工程还攻克了昆仑山山脉施工难题。针对19公里海拔1800—2500米的山地线路,建设者们采用索道运输,成功解决了近3000吨塔材运输问题。通过优化放线场(由36场增至38场)、增加设备与人员等方式,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工程全线跨越多达51处(高速、铁路、国道、河道等),施工中利用无人机航拍勘察、实时视频监控、采用智能可视化牵张设备等手段,全方位、实时掌控施工现场动态。根据不同地形及周边跨越物类型,采取附加横担对附加横担、附加横担对门型钢构架等多种封网方式,确保跨越作业安全高效推进。
新动脉贯通,助力能源、生态、发展同频共振
该工程投运后,将在多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在民生与战略层面,它将加强边疆与国内其他省份的能源联系,保障电力稳定供应。预计该工程将提供就业岗位超8000个。
在经济发展层面,该工程将有力支撑南疆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2025年南疆五地州超1400万千瓦的最大用电负荷需求。它将为若羌、且末等地的矿产开发、新能源产业及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支撑塔里木盆地煤电油气风光储资源开发,增强区域电网稳定性,加速新疆能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在能源转型层面,该工程将为南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促进能源转型升级。南疆清洁能源占总装机比重已超66%,工程投运后将新增新能源接纳能力800万千瓦,有效缓解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接网瓶颈,保障且末、若羌等地光伏治沙项目顺利并网,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作为新型电力系统骨干网架,该工程将优化南疆主网架,推动新疆形成“北接南延、西连东送”的750千伏枢纽型骨干电网格局,带动南疆5000万千瓦新能源发展,改变南疆电网长链式供电格局,使最大供电能力提升80至100万千瓦。
在电网格局层面,该工程将加速新疆电网形成“内供七环网、外送五通道”的主网架,打通内部供电“最后一公里”,串联外送通道“主动脉”。它将有力支撑南疆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发展,满足中远期用电需求,助力打造环塔里木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供应保障区。同时,该工程还将推动新疆与青海大电网互联互通,提升绿色能源外送能力,服务全国电力保供大局。
在生态保护方面,工程沿线胡杨林分布广泛。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生态资源,建设者们采用了前后挪动塔位、局部微调线路、增加铁塔高度等措施,确保胡杨的正常生长,最大限度保护胡杨及其生长环境。工程建设结束后,预计铺设草方格48万平方米,有效减缓沙丘流动速度,起到固沙作用。同时,该工程还将带动周边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以及光伏治沙等工程开发建设。光伏可作为风沙屏障,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以新能源绿洲锁紧黄沙。
这项规模宏大、建设艰难的工程,正在为新疆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