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场展览呈现同济与哈佛的百年对话,解码未来城市基因

“城市的未来,始于教室的黑板。”日前,“跨越百年:同济与哈佛的规划教育对话”展览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一楼展厅开幕。展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在开幕式上谈到,规划学科培养的是塑造和影响未来20年后城市的专业人员,而规划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未来城市的思想基因。

此次展览历经半年筹备最终落地,以“百年跬步”“对跖之思”“书山问径”三大板块,全景式呈现了两校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实践。展览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规划教育需要打破学科与文化边界。

“这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吴志强表示,“同济与哈佛的百年对话,展现了规划教育在应对城市挑战中的独特价值。”

“百年跬步”展区通过精心设计的双线时间轴,将1922年同济引入德国Städtebau教育体系以来的发展,与哈佛百年来同期发展的重要节点并置展示,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回溯了两校平行脉络,生动诠释了东西方规划教育的发展路径与相互影响。

从1952年同济创立中国首个城市规划专业,到哈佛GSD从空间设计向公共政策的范式转型,百年间两校教育实践始终与全球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展厅内,几条贯穿空间的彩色绳索装置尤为醒目。不同颜色的线条在空中交织,象征着两校在规划思想、历史人物、关键时间节点与研究议题上的深层链接,成为展览“思想因交流而多彩”的视觉隐喻。

展览设计通过多元媒介实现知识转译。在“对跖之思”板块,通过规划学科带头人及拥有同济—哈佛双重学术背景学者的采访视频,深刻揭示了同济“知行合一”的本土实践与哈佛“跨界创新”的全球视野如何形成互补。

在“书山问径”展区,展示了1953年同济教学计划手稿,泛黄的纸张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手书与哈佛GSD的跨学科课程大纲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同时,本板块展示了两校经典教材和论著,从同济1960年代《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到哈佛的《营造健康社区》,构建起规划知识的谱系。

展览将持续至7月12日,期间每日开放小型研讨空间。

原标题:《这场展览呈现同济与哈佛的百年对话,解码未来城市基因》

栏目主编:樊丽萍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吴金娇 通讯员刘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