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好评中国丨从河海文化读懂“何以中国”

河与海不只是风景,更是津城的“气质密码”。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举办。在历史流转与文化交融之间,天津写下了一份“何以中国”的时代答卷。

作为天津城市的“文化母体”,河海文化是以渤海、海河与运河等水文地理格局为基础,深度融合人类社会实践形成的复合型文化体系。

在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千余件年画、老物件与现代光影技术交相辉映,生动复现古镇昔日繁荣盛景;在“玉成号年画坊”,历经霍氏家族七代人的匠心守护与接力传承,已从传统作坊发展为集制作、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文化传习中心;拥有600多年完整城市建设历史的老城厢,作为古代天津卫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见证着天津历史的风云变幻……

河海文化的深厚底蕴,源自民间、化在民风。当满载江南的烟雨稻香与塞北的驼绒毡毯在此交融,当北方汉子的豪迈与南方商贾的机敏在津门相遇,催生出既具燕赵大地的崇侠尚义,又得鱼米江南的灵动秀丽的地域文化品格。

自古及今,河海文化始终以“融”为底色——融古今、融中西、融河海、融南北,呈现出容古纳今、中西合璧、联通海陆、贯通南北的独特基因,在历史演进中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以突出的连续性串联起文脉津声。

多元一体、互动交融的河海文化塑造了天津人民团结奋斗、携手共进的观念意识。

京杭大运河的千年文韵与渤海湾的波涛汹涌滋养了这座城的多元包容。蒸汽机车的轰鸣与运河漕船的摇桨声在三岔河口共同奏响,既保留着千年港口城市的漕运记忆,又迸发出近代工业先驱的革新精神。

近代以来,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天津人民以和平态度化解冲突,于纷繁变化中求同存异,展现出理性温和的文化特质,沉淀出和平精神,这种和平性的文化性格融入城市基因,营造出了“市井有序、风趣诙谐”的城市氛围。

迈步新时代,作为“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天津这座尚和守信的海滨城市在贸易往来、人文交流、投资合作等领域向丝路国家及其他地区充分展示了睦邻友好的品质。

中西合璧中,海陆文化在此交汇;开放包容间,津门华章大放异彩。

勇立时代潮头,天津正在书写河海文化的新篇章。

从退海之地、盐卤充斥,到水稻成功种植、小站稻扬名天下,从借助3D打印技术重塑泥人张经典作品到茶馆相声的网媒融合……无一不彰显了天津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难中不屈、在斗争中前进的文化品格。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天津人敢想、敢干、敢于领风气之先的开拓精神从未改变。

站在336.9米的“天津之心”高空观光厅,俯瞰海河两岸灯火璀璨的夜景;在五大道公园看一场裸眼3D灯光秀,了解天津的历史故事、文化特色;走过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的七彩廊道,见证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的尖端科技……

无论是文旅发展中科技与文化的交织,还是港口经济里智慧与开放的融合,这座城市的奇妙之处,正在于它让历史的积淀成为城市的底色,用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城市描绘未来的轮廓,充分展示了天津在新时代的发展活力与无限潜力。

从“万国天津”到“中国天津”,再到造飞机、造火箭的“硬核天津”,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还将继续稳立发展潮头,携着漫漫历史中的如烟往事,如海河的滚滚浪涛般不断奔涌向前。(文/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