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十年织就便捷网 津城西南“海棠花开”

夏日清晨,地铁3号线南站的玻璃幕墙折射出光芒,与高铁南站呼啸而过的列车形成动静相宜的城市图景。这座2013年12月28日开通的地铁站虽为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却在十余年间悄然成长为天津西南门户的关键枢纽。“现在平日客流量稳定在两万人次左右,周末能到3万人次,赶上‘五一’这种高峰,单日客流量能突破5万人次。”中交(天津)轨道运营公司地铁3号线南站站区长刘顿感慨道。

接驳服务:编织立体交通的民生网络

走进地铁南站站厅50平方米的海棠驿站,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饮水机旁配备了充电插座,为行色匆匆的旅客提供了片刻休憩之所。这个去年1月春运前改造完成的服务空间,如今已成为展示天津形象的窗口。“原来驿站是粉红色的,柱子上绘着天津故事、方言和景点,改后更显大气,主打‘海棠花开’的服务品牌。”刘顿介绍,驿站的变迁就是服务升级的一个缩影。

作为天津“三站一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站肩负着展示城市形象的重任。在海棠驿站的墙上,镌刻着“海棠花开,真情为您”的服务口号。“海棠是周恩来总理最喜爱的花,我们以此为品牌,就是要传递温和美好的服务理念。”刘顿指着墙上的语句解释。

与高铁的深度接驳,让地铁南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在客服中心,“海棠便民条”整齐粘贴在显眼位置,13项涵盖充电、寄存、周边食宿指引等实用信息的便条,可由旅客随意取走。“很多外地乘客一下高铁就蒙了,现在拿着便民条就能按图寻找,省去了排队咨询的时间。”刘顿回忆起便民条诞生的初衷,“有一次看到一位带大件行李的乘客在客服中心前打转,后面还排着长队,就想着得把常见问题整理出来。”

更具创新性的是“从南站走遍天津”的二维码导览系统。在站厅闸机旁的易拉宝上,只需拿出手机一扫上面印刷的二维码,医疗、教育、商业、旅游等9类209个天津地标信息一应俱全。“有位从北京来的游客跟我说,扫了码才知道南站到五大道坐地铁这么方便,还能顺路登上天塔看看城市景观。”刘顿笑着说,这个系统就像一本动态的天津旅游指南。

客流应对:智慧运营中的人文关怀

地铁南站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每日超60%的乘客为首次到访。“地铁怎么买票”“去天津站坐哪趟车”“去机场怎么换乘”等问题频繁出现。

刘顿介绍,员工日均需解答各类问题超200次。为提升服务品质,员工们均接受专项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方言沟通技巧,还涵盖本地旅游知识,力求为初来乍到的旅客提供更贴心、全面的服务。

采访中,随着高铁到站的提示音响起,大批旅客从B口涌入站厅。此时,早已守候在闸机口的工作人员立即启动疏导方案,应急门打开,引导乘客从A、D口分散进站。“当站厅客流密度达到80%时,我们就会联动高铁启动分流机制。”刘顿说。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流,南站建立了“人员+物资+预案”的三维保障体系。日常运营中,40名工作人员分布在闸机、扶梯、安检点等关键点位;大客流来临前,扩音器、导向标识、票卡等物资提前备足;与高铁协同制定的接驳方案,更让突发客流得到有序疏导。“去年‘五一’那天,5万多客流涌进站,我们从早上6点就开始忙碌,直到末班车载走最后一位乘客。”刘顿说。

值得一提的是,地铁南站在细节处的改进彰显着民生温度。今年3月26日,车站拆除了4组单向旋转门,改为敞开式玻璃门,彻底解决了乘客从地铁D口进入高铁需二次安检的难题。“以前晚高峰时,旋转门处能排起20多米的长队,现在通行效率至少提高了1倍。”刘顿说,“有位常往返京津的乘客特意跟我说,这下不用再因为安检耽误乘高铁了。”

区域辐射:枢纽经济激活城市末梢

地铁站外,社会山居民区的李阿姨正骑着电动车赶来乘车。“从我家到地铁南站就2公里,骑车5分钟,太方便了。”李阿姨的话道出了周边居民的共同感受。地铁南站的存在,让张家窝镇居民区真正融入了城市半小时生活圈,也让京津冀通勤族的梦想照进现实。

“有位家住营口道、在北京中关村上班的小伙子跟我说,他通勤全靠地铁、高铁,全程1个多小时,比家住北京的同事上班还准时。”刘顿分享着他听到的故事,“这是真实上演的‘双城记’!”这种跨城通勤的便利,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商业活力也因地铁而迸发。距离南站步行10分钟的杉杉奥特莱斯,如今成了地铁客流的重要目的地和出发地。“周末常有北京游客坐高铁到南站,出站就直奔奥莱,下午再坐地铁去市区逛古文化街。”刘顿说。

面对未来,刘顿充满期待:“虽然目前只有3号线在此设站,但现在天津这么多地铁线路都正在建设当中,轨道交通线网越织越密,地铁南站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在他看来,南站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交通枢纽本身,它是天津面向世界的窗口,是民生改善的见证,更是城市发展的引擎。

暮色四合,地铁南站的灯光与高铁的流光交织成璀璨的城市夜景。刘顿仍在站厅里忙碌,他不时为乘客指路,提醒注意安全。当最后一班地铁驶出站台,南站的故事仍在继续,诉说着一座城市因交通而兴、因服务而暖的动人篇章。(记者 胡萌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