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声再起时:海岛支老人的牵挂与坚守

志愿者们重返海岛去净滩。本文图片均由通讯员提供。

5月的舟山市普陀区柴山岛码头上,海风裹挟咸涩掠过礁石,却吹不散涌动的人情暖意。

象山县老年公寓的张珂莹、吴峰等14名志愿者重返这座偏远小岛,迎接他们的是老人们颤巍巍的拥抱和那句熟悉的“可把你们盼来了”。

这场跨越山海的牵挂,始于四年前的一场养老革命。

从“过客”到“亲人”:破冰之旅

2021年5月,浙江省民政厅“海岛支老 一起安好”行动启动,首批专业养老人员踏上柴山岛。

彼时的场景令张珂莹记忆犹新:岛上120余位老人平均年龄超75岁,托老所仅有两名炊事员,老人们用怀疑的目光打量新来者。

志愿者帮老人检修开关。

“支老初期,我们连水电都没保障,每天要坐船往返白沙岛。”和张珂莹一起首批支老的余雷回忆,直到三个月后基础设施改善,集体搬迁至柴山岛,真正的系统服务才得以展开。

从测量血压到适老化改造,从康复训练到情感陪伴,志愿者们用卷起的裤脚丈量全岛山路,用亲手改造的“游泳圈篮球架”唤醒老人笑容,更用季度生日会、节庆手工坊重燃海岛生机。

舌尖上的牵挂:改变的不仅是食谱

在托老所食堂墙上,一份精心设计的周食谱见证着改变。

张珂莹初到时,老人们的三餐常年是“汤饭配小鱼”。

如今,南瓜粥、腌梅鱼、宁波汤圆等轮番登场。

这份改变背后,是志愿者们凌晨五点骑车接驳渡轮运送新鲜蔬果的身影,更是对老人们饮食习惯的精准把控。

当年支老时用三轮车到码头接驳新鲜蔬菜。

“生活不该只是活着。”张珂莹和同伴们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当手指操取代了终日枯坐,当季度生日会的烛光映亮皱纹里的笑靥,当端午香囊的针脚缝进温情,原本沉寂的海岛开始流淌着人间烟火气。

传帮带:留下带不走的温度

在吴峰看来,支老不仅是服务,更是传承。

曾因思念子女而郁郁寡欢的丁阿姨,如今成了康乐活动的“积极分子”;曾经只会基础护理的炊事员阿姨,已能熟练操作健康监测设备。志愿者们建立的食品留样制度、消防隐患排查机制,正转化为海岛养老的长效保障。

志愿者陪伴老人。

支老人带来的不仅是血压计和物资,更播下了规范化养老的种子。

当吴峰将托老所13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写成“交接宝典”,当张珂莹手把手教会本地护工制作营养餐谱,海岛养老正从“外部输血”转向“自我造血”。

潮声里的约定:牵挂永不退潮

为期两天的返岛支老服务结束,当返程渡轮再次鸣笛,张珂莹望着码头上挥手的身影,想起四年前离岛时百姓敲锣相送的场景。

彼时120余位老人如今只剩70余位,但潮起潮落间,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加入支老行列。正如张珂莹所说:“我们和老人们是相互成就的,他们给予的精神滋养,让我们读懂了生命的重量。”

当年支老结束时,志愿者被老人们簇拥相送。

海风依旧咸涩,却已浸透牵挂的甜。这些跨越代际的温暖,正随着潮声,一遍遍漫过东海之滨的银色沙滩。

记者 张晓曦

编辑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