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百科知识 >

为什么说买房要看环境(为啥要追求房产的优美环境呢?)

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且不仅是一人住的,还是一家人住的,长久要住的。一家人再多,住的房间毕竟有限。人的居住必定要讲究环境,这是人的本性使然。

你看京城里历史上和珅的、恭亲王的宅子,最奢华的哪一个不是追求的花香鸟语的大园子。占尽优质土地资源的私家大园子,今天已经不被现代社会容忍。所以早在民国初年,冯玉祥就责令溥仪等清皇室搬出故宫,把故宫成为公共资源,让全体国民欣赏。

这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同样如此:俄罗斯、土耳其、日本等历史上曾经的皇室宫殿都作为公共资源向全体国民开放。优质稀有资源的公共性、共享性成为现代时代的共识。一个城市提供道路、绿化、景观、卫生等良好的公共设施,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基本标志。

于是一处房产周围是否具有大小公园、公共绿地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上海历史上缺少公园、绿地的局面,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被填补,并成功被改造。先后投入优质核心地段的土地、大批资金,扩建改建了一批传统公园,尤其是在浦西建设了徐家汇、外滩、延中广场公园、虹桥、大宁、顾村、新江湾城公园等大型公园,以及从徐汇到、黄埔、虹口、杨浦等长达几十公里的滨江绿地等大型公共绿地。

在浦东更是涌现了世纪公园、世博文化公园的超大型公园(有关部门称,如果这些土地用于商业,政府收入会高达1000亿元),以及滨江公园、图书馆东馆、科技馆、碧云体育公园、浦东虹桥公园、汤巷体育公园等大批公共绿地与公园。当然比较偏远的还有辰山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共青森林公园等。

这在上海历史上绝对是惊鸿一瞥,前无古人,简直是城市环境建设的百年绝唱。今后难有可能再现了。

眼下上海已经不再可能在核心地段、优质土地上,投入大批资金再去建设大型公园、大型公共绿地了。一是没有土地了(尤其是中环以内),二是没有资金投入了(过去的大批投入完全是依靠数千亿的土地出让金所赐,今后还会有如此巨额的出让金吗?)。所以包括环境公园、绿化景观以及交通设施等组成的房产稀缺性资源绝对是个超级的重资产配比:这是需要大量优质土地,不仅是第一次投入的资金额大,而且还需要长期的连续的营运维护、维修的资金投入。

这样整个上海的公园、公共绿地的布局已经被确定和格式。你的房产周边是否拥有、占有多少公共花园、公共绿地的局面,今后难以再改写。有各种公园、大型绿地、绿化所组成的环境当之无愧成为上海房产稀缺性资源的第一要素。简单啊,就是今后无法复制了。你在黄浦区再去复制一个延中广场公园,在徐家汇也去复制一个徐家汇公园,可能吗?全上海都难以复制一个世博文化公园了。

只要我们去一次上海城市规划馆看看,你就明白了。在2017至2035年的规划里,对于上海未来的规划的确令人鼓舞、欣喜。但是一个确切无疑的消息是:将没有中环以内的绿化景观建设规划,而是崇明岛国际生态岛,青西(青浦)、广富林(松江)、长兴岛、金山廊下、松南的郊野公园,以及近郊、远郊、小镇、乡村的景观、生态。

的确我们这座城市还需要更多、更丰富、更多样的绿化、景观,但是不仅中环,连外环以外也难有大批土地供景观绿化建设了。

显然作为一个居民,如果你居住在上海的中环以内,到远郊的辰山植物园,郊野公园,一年里会去几次呢?住在几十公里以外的你,能够享受到多少负离子呢?


我们需要的是家门口的绿化与公园,听得见的花香鸟语,看得见的园林美观,闻得到的清新空气。这才具有稀缺性啊。

现在有一句话很流行:健康需要每天20分钟在公园里的散步(注意是在公园里而非道路),如果你的周边没有任何公园、大型绿地,如果你步行到公园的时间,就要20分钟,那就不达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