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哔哔……这一声声清脆的哨声,是来自绿茵场上的裁判,还是烈日“烤”验下的交警?未来或许有另一种可能——食品行业中的内部知情人,也就是吹哨人。
吹哨人是个舶来品,经过发展演变,代指内部人员检举揭发违法行为。当年,美国电信巨头世通公司就因吹哨人的举报,曝出假账丑闻,最终破产。视角回到国内,就食品安全领域而言,其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即便能打开“上帝视角”,传统监管也难以“拍胸脯保证”能照顾到方方面面。隔行如隔山,知情莫若内行。补上监管短板,引入吹哨人制度是个好选择。
近日,国务院食安委发布《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发挥食品从业人员“内部知情人”作用,鼓励其主动参与监督,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防范风险隐患。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开发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也正式上线运行,支持实名与匿名双轨举报模式。
鼓励更多人“吹哨”,要先从“敢”字入手。说真话不容易,“哨声”一响,可能触及不少人的利益。一些内部知情人即使“正义感爆棚”,心里也得掂量一下。如今,成年人的世界里,光“画饼”不太管用。《意见》鼓励“小隐患小奖,大隐患大奖”,对报告重大风险隐患等突出问题的予以重奖。真金白银的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内部知情人对利益损失的顾虑,有助于形成人人参与、群防群治的良好风气,构筑起更严密的安全防线。
勇气固然可嘉,但怎么做更重要,这也是《意见》中着墨最多的地方。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哪些,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哪样,从业人员发现问题如何处理……《意见》从明确报告内容到明晰报告途径,再到认真核查整改,基本涵盖了食品生产经营的全部流程。可以说,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价值,不仅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更在于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说白了,就是要实现风险隐患的早发现、早处置,避免问题食品流入市场,造成更大的危害。
保护吹哨人也要同步进行。比如,新开通的举报系统通过技术手段严格保护知情人信息,并实行“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的闭环管理机制,举报人可实时追踪办理进度。又如,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内部举报人个人信息的保护,强调企业不得以解除、变更劳动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对内部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当每一条举报线索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也就会少一些。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强有力的一项保护制度,也意味着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何防止不正当举报行为影响企业经营发展,怎样确保从业人员正确报告风险隐患,还需要业内各方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食品安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再好的机制也需要严格的执行与落实。从顾忌“家丑不可外扬”到挺身而出“吹响哨子”,提醒危险的“哨声”更加及时,百姓的餐桌也会更安全、更健康。(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