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质量如何,被视为男性生育力强弱的象征,其实它还和人体健康以及寿命息息相关。
一项新研究发现,这一指标异常,多种疾病甚至死亡风险也会升高。
《生命时报》综合专家观点,告诉你如何判断精子质量,并教你如何提升“精”力。
精子质量和死亡风险相关
近日发表于美国期刊《自然综述:泌尿学》(Nature Reviews Urology)的研究显示,不育男性的全因死亡风险比正常男性高出26%,被诊断为少精症或无精症的男性,相比正常男性死亡风险高达1.67倍。与此同时,精液异常还与睾丸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精液不仅是生殖细胞的载体,其反映了体内多个系统的运行状况。例如,研究发现不育男性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达16%~18%,远高于正常男性的6%~12%。而精液质量下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男性的不育风险分别比正常体重男性高出18%和49%。
研究中涵盖近1.2万名男性的数据显示,精子各项指标的下降,均与死亡风险升高相关。
此前,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团队发表在英国《人类生殖》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除去基础疾病的影响,精子质量越低的男性,预期寿命越短。
怎么判断精子质量
浙江省人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郑珉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临床观察,精子质量下降可提示患上遗传性疾病、生殖系统感染,以及代谢综合征等,甚至是某些肿瘤。
临床对精子质量进行“全面体检”时,主要有5项核心指标,分别是精子形态(长相是否正常)、液化时间(精液变稀速度)、精子活力(游泳能力)、精子浓度(数量密度)、DNA碎片率(遗传物质完整度)。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滕晓明介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精子质量:
看数量
精子数量大并能“活下来”,才有机会与卵细胞结合。按照世卫组织的研究,每毫升精液需有至少1500万精子,一次射精总量需达3900万以上,低于该标准为“少精症”,且总体存活率至少达到58%。
看“颜值”
精子不能长得“歪瓜裂枣”,更不能没“内涵”,正常形态百分率的参考值下限是4%,且其携带的遗传物质(DNA)需完整,碎片率低于15%。
看状态
合格的精子队伍中,至少要有32%能直线游动。但这会受精液“浓稠度”的影响,正常精液在室温下从果冻状变为液体状需15~30分钟,若超1小时都未液化,精子就像是在胶水中游动,无法前行。
做好4件事提升“精”力
近年来,“全球男性精子质量下降”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一项对53个国家/地区、5万多份精液样本进行的研究发现:1973~2018年,全球男性平均精子浓度下降51.6%,数量从1.01亿/毫升锐减至约4900万/毫升。
多重因素可对精子构成叠加伤害,而且都是在“伤身”的基础上“伤精”,比如熬夜、久坐、肥胖、吸烟、饮酒、压力、焦虑、高脂高糖饮食、生殖道感染、电离辐射、有害化学物质等。
男性“养精”蓄锐不单是为了生育,更是为了自身健康,日常生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做好防护
男性要戒烟限酒,包括电子烟,每日酒精摄入量别超过25克,相当于750毫升啤酒、250毫升红酒、75毫升38度白酒、50毫升50度白酒。
接触化学物质时做好防护,比如戴口罩、手套,并及时清洁;少用塑料制品、少蒸桑拿或泡温泉,多穿宽松棉质内裤。
吃对食物
少吃高糖、高脂以及加工食品,适当多吃牡蛎、深海鱼、坚果等来补充锌、硒,以及绿叶菜、西红柿、浆果等富含维生素C及抗氧化物的蔬果。
运动起来
每周保证3~5次中等强度运动,血液循环加速可增加睾丸供氧;此外,每坐满1小时后,就起身活动5分钟,帮“胯下”散散热。
保证作息规律,建议23点前入睡,每日睡足7~8小时。
经常观察
正常精液是乳白色或略带黄色的半流状液体,建议男性定期进行精液常规检查,尤其是长期接触辐射、工业毒物或高温环境的职业暴露人群。
一旦出现射精疼痛、精液颜色异常(发红或发黄)、质地变化(过于稀薄或凝固)、异味等情况,及时去生殖医学中心或男科就诊。
性生活过频或过少都会影响精子质量,有专家建议男性参考“频率公式”:
即“年龄的首位数×9”,所得乘积十位数的十倍为一个性生活周期的持续天数,个位数是其间的次数,比如53岁男性的频率为“5×9”,得出45,即40天可同房5次。▲
来源:生命时报(版权归属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w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