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郁斐
2025年4至5月,上海青浦区迎来众多踏青游客 。其中,未被开发的金泽古镇、练塘古镇对中外游客似乎更具吸引力,成为小众但评价甚高的上海古镇打卡地。
一般来说,古镇因其历史文化价值而被修缮、维护、更新,继而获得“生命力”。 不开发的金泽古镇有何优势和局限性,其“生命力”之源是什么?2025年4月,澎湃研究所研究员采访了入驻金泽古镇的艺术社群主理人、非遗传承人,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社群活动维系“不开发”古镇的生命力
古镇开发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2000年前后,多由政府和公司主导 ,但大部分遇冷成为“鬼镇” 。未进行开发的古镇少之又少。位于淀山湖南岸、被称为“江南第一桥乡” 的上海青浦金泽古镇即是其中之一。
金泽古镇的空间仍因为被新居民、新村民频繁使用而焕发生机,而是不断“再生”,并未衰退、遇冷。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观察到,在金泽古镇及周边的镇村空间内,有艺术作品市集、艺术展览、夏令营、音乐会、夜校、水上运动节甚至国际艺术节 等活动,定期由当地社群主理人举办,热闹非凡。在这些活动上,社交、动手体验多于游客的“猎奇”、拍照等行为,和本地日常生活相映成趣,似乎更符合到访者对古镇的审美偏好和向往。另外,一些新村民、新居民以创造性、个性的方式,改造街道和院落、店铺和住宅,让古镇面貌新旧融合、相得益彰。
2024年中旬,金泽古镇一经过主人改造的院落内正在举办活动。湖畔艺术公社 图
这种零星却极具个性的面貌,形成于社群到来的十多年前。当时,有多位艺术家来此开设艺术工作室,加上湖畔艺术公社、金泽工艺社和桨板社主理人陆续到此驻留,定期举办活动,逐渐吸引文创行业青年、数字游民及外国艺术家等来此居住。新旧居民彼此熟识后形成社群,进而时常联合举办展览、亲子夏令营活动以及节假日市集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社群的壮大。至今,青浦区未开发的金泽古镇、练塘古镇,已成功吸引成百上千名艺术家、音乐家、文创青年、数字游民等新居民、新村民在其附近聚集、生活,受其滋养。
社群初在此集聚,多因古镇先天的文化资源和条件,以及近年来提高的环保标准 。湖畔艺术公社主理人陈文玉讲述了她当初选择落脚金泽古镇的原因:“艺术家需要自然空间作为室内艺术生活的延展。在大自然中,他们可以真正交流、碰撞思想。金泽古镇原有乡镇企业的老厂房空置,适合艺术家创作,这样的环境在上海中心城区是找不到的。”同时,金泽古镇存有宋代庙、桥,有丰富、可看见的文脉历史,有滋养艺术家(创作)的内容。另外,曾一度因乡镇企业而环境质量不高的金泽古镇,由于转移支付等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出台,逐渐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整洁的街面,让青年人感到此地可以“生活”“创业”而非仅是“生存”。住在金泽、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鹤鸣表示,他前两年返乡后发现河水比小时候更清、街面更整洁,他作为金泽本地人,遂选择在老街上开店。
未开发古镇的“生命力”延续得益于文脉和生态保护,成于社群的发展、壮大。那么,相比于开发的古镇,这种模式优势是什么呢?
优势:在地文化不趋同,没有招商引资压力
2020年,时任金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的孙茂认为,金泽古镇不开发,是着眼长期效益的原因。他认为,金泽古镇保持宁静的生活氛围,可以持续吸引文人、名人和艺术从业者等群体选择来此设立工作室;而且,这些“朋友圈”会给金泽带来创业项目和税收,改变“难以估量”。
由此古镇周边镇村社群以零散、多点、创新的方式运营、使用古镇空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社群活动得以生产独特的古镇文化。
社群的活动类型多与金泽本地文化的挖掘有关,也因此获得古镇对社群的“文化滋养”。例如,赵鹤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家豆干”第四代传承人,将豆制品和都市人喜欢的咖啡等饮品结合,在老街上开了一家创新非遗点心店,是金泽古镇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同时,他还和当地机构合办夜校活动,向更多年轻人展示非遗手工艺制作过程。另外,湖畔艺术公社、金泽工艺社的活动也多在当地的手工技艺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展示教学活动和再创新融合。这种根植于本地的“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是一种“软实力”,很难在已开发的古镇中出现。
二是社群活动给古镇居民带来新的认知和滋养,推动了金泽本土文化的传承、发扬。
陈文玉提到,疫情前每月举办的艺术活动涉及艺术项目搭建,不仅让新旧村民形成技能交换,还能慢慢“形成新社群”:“这类艺术项目的搭建需要持续雇佣本地居民来帮助收集旧物或废旧物品”,“他们通过支持、参与活动,改变了对纸箱、泡沫等废旧物品的认识,也认知到自身本地知识的独特价值,产生对金泽本地文化有自豪感;另外,金泽本地人和国际艺术家一起分享做菜手艺、工艺和祭祀草药以及当地歌曲,可以创造、分享美的时光 ,两、三年后逐渐形成信任、认可,留下美好回忆,即使离开后仍会吸引再访。”她还提到,有国外艺术家从南非、德国回来,还会“带药给阿婆”。“其实,本土化其实是国际化,巴厘岛之所以成为国际旅游社区,就因为有一些本土的、自然的智慧,独特于其他地方。”
2024年中旬,金泽古镇附近,附近居民正在参与活动。湖畔艺术公社 图
2024年中旬,湖畔艺术公社音乐会现场。湖畔艺术公社 图
三是社群运营不会给政府带来招商引资压力。
古镇开发、运营主体公司在古镇内外进行收储、开发和经营活动,大多需要以外围房地产开发来“反哺”形成保护和开发的平衡。虽然这种实质是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已“越来越不赚钱” ,但不引入连锁商业“保底”,还可能面临店铺空关、营收无法平衡的更大亏损。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开发的古镇由于没有大量前期投入,相对来说不需要大量资金收入,其招商压力较小。
局限性:持续投入难、标准化难和产权不明晰
虽然个体在古镇运营有以上优势,对社群运营者(主理人)来说,仍然面临一些限制。
第一,“物业”不稳定,造成青年在本地持续投入难、项目孵化难。没有稳定物业,周边如果有大项目落地,很快就会带来租金的提升,金泽古镇周边即是如此。“华为研发中心落地后,周围农民租金高可能达到以前镇里的2-3倍”。陈文玉认为,这种“物业”的不稳定会改变艺术家对金泽孵化的艺术项目的投入度,进而显著影响着金泽的艺术项目发展:“即便已经签约长期出租合同,镇居民房东仍然能无成本地毁约、提租,有些青年艺术家承担不起,就会离开,或降低租约时长,从十年降为三年, 能住三年和能住十年的艺术家,投入度是有区别的。”
第二,政府补贴不足、产权不明晰,造成文创项目持续开展难。陈文玉提到,政府对公共艺术等文化艺术创业创新项目的经费补贴通常是“一次性”的,而此类创业项目由于其“小众”属性,难以较快进入独立运行阶段,实际上需要更长期的资金来持续开展;另外,由于早年开发的历史遗留问题,淀山湖大观园附近空间产权归属模糊,容易造成项目运营风险高于获益,让需要空间支持的艺术项目类主理人“很难有动力”去策划、举办活动。
第三,配套服务标准化难、距离远,造成“留客难”。创业项目(商业化)需要游客消费支持,但正是由于游客较少,主理人想减轻雇佣成本,金泽古镇附近的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难以标准化;同时,在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金泽古镇由于地处郊区,通常周边并无近距离配套。“从这里乘公交到最近的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大约一小时,万一孩子参加活动受伤怎么办”是参加古镇夏令营家庭的普遍担忧。另外,即使引来游客,也会因古镇上配套民宿、餐饮等不够标准化的问题,而转而选择相邻地区过夜,造成“留税收难、留客难”的情况。
古镇不开发,而依靠社群运营,可降低前期投入成本、后期运营压力,同时培育古镇文化独特性等长期优势,不失为一种可选的古镇发展路径。然而,这些社群的长期运营仍面临种种局限和挑战,限制了其社群自主运营的潜力释放。如何以政策引导社群对未开发古镇的持续运营,仍是待解难题。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吕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