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金羊网评:以“广交世界”有力回应“关税大棒”——从广交会看中国外贸无惧关税战的底层逻辑

□李妹妍

处于关税战特殊节点上,备受关注的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线下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5月4日,共有来自219个国家和地区的28.89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第135届广交会同比增长17.3%;新老采购商踊跃参会,到会人数分别增长14.6%、21.4%;企业现场展示产品超455万件;现场意向出口成交254.4亿美元,增长3%。

人聚财兴旺。采购商到会和出口成交双增长,是全球客商对广交会、对中国产品、对中国市场投下的“信心一票”,也是对美国乱挥“关税大棒”最有力的回应。

2018年,美国单方面挑起“关税战”,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七年后,美国再次对外宣布实施所谓“对等关税”计划,妄图以违背经济规律和时代潮流的保护主义阻断全球产业链,令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一次,从广交会看关税战,中国的答案已非常清晰——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确定性锚定航向、以未来性突破重围、以机遇性拥抱世界。历史终将证明,筑墙者必将困守孤城,开路者方能联通天下。

(一)

“我们需要中国的制造业。如果我们需要某个电容器,可以在一天内拿到。”“广交会上有很多供应商,这对我们来说非常有价值,我们也将持续和中国保持合作关系。”“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但我们不会放弃和中国的合作,不仅因为价格优势,更重要是这里有庞大且稳定的供应链。”……这些都是来自广交会的声音。

当关税壁垒高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供应链遭遇前所未有的震荡时,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广交会正以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向世界传递着清晰的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源于产业根基的深厚积淀。

打开广交会官网,在展商展品的搜索栏中输入“汽车”后,从整车制造到发动机、散热器,从汽车清洁到座套、收纳……1900多家展商、1.5万多件展品映入眼帘,各类汽车配件应有尽有,一站式满足海内外采购商的采购需求。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国家,中国构建起一张无与伦比的产业网络,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这种“全链条覆盖”能力既是规模优势的体现,同时也意味着,无论外部如何震荡,中国都能凭借强大的内生动力与韧性,提供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这种确定性,源于产业集群的高效协同。

这种协同在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显著。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重点打造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汽车、新能源等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采购商们在广交会上发现感兴趣的产品后,还能直接奔赴企业生产车间进行更深入的探访和沟通,挖掘更多商机。以汽车产业为例,一块新能源电池,从深圳的电池管理系统研发、惠州的电解液生产到肇庆的电池组装,全流程可在150公里半径内完成。不仅如此,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相互竞争又紧密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以“生态协同”确保了供应链的稳定、高效运转。

今天的中国,产业规模大、门类齐全、集群化特征明显,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当全球投资者都在寻找确定性时,作为“中国制造”全产业链的重要展示平台,广交会采购商到会和出口成交双增长再次表明: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确定性。

(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去年首设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展示区到今年增设服务机器人专区,从绿色环保产品成刚需到原创设计越来越成加分项,“中国第一展”之所以能持续“圈粉”中外客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铸就中国制造的“未来性”。

从广交会的产品变化中,我们更能清晰感受到这一点。

产品更“新”了。

谁在科技创新上占领制高点,谁就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本届广交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称号的企业超过9700家,“新三样”、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相关题材企业约3700家,现场展示智能产品32万件……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展现出中国制造在智能技术与产品领域的硬核实力。从服装、家电、家具等“老三样”,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再到AI、机器人等更前沿领域的产品,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韧性。而当全球客商的采购清单中找不到“平替”,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显然将重塑市场竞争新优势,开辟增长新蓝海。

展会现场,许多境外采购商高举手机,拍摄机器狗、工业外骨骼装备、自动巡航机器人、咖啡机器人等画面,不时发出惊叹。

产品更“绿”了。

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不是一时之风,而是长久之计。本届广交会参展企业中,有56%的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拥有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等专利,63.5%的企业通过了国内外绿色低碳认证,现场展示的绿色低碳产品达到88万件,小到家居摆件,大到环保建材,处处可见产品的创新和绿色化转型。广交会为更多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而企业也通过绿色化、智能化、场景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向全球客商展现出中国制造从“产品输出”向“技术引领”与“生态赋能”升级的全新形象。

产品更“潮”了。

作为代表中国外贸产品最高设计水平的奖项,广交会设计创新奖(CF奖)获奖展示厅成为采购商的热门打卡地,并不令人意外。从手柄设计外观时尚、符合人体工学的刀具,到充满黑科技的家具和建筑材料,从精巧绝伦的便携意式咖啡机,到带给人们独特体验的按摩机器人……中国企业正通过创新设计与品牌化运营,精准对接海外新兴消费需求,将产品从“能用”升级为“好用且好看”,开辟品牌全球化的新路径。源源不断的订单有力地证明,这场从“卖产品”到“卖美学”的转型,不仅提升了产品辨识度,更推动中国制造从“价格标签”向“品牌文化”跃进。

(三)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

当下,美国再挥“关税大棒”,霸凌行径变本加厉。而中国应对更加沉稳坚韧,从消博会到广交会,吸引全球客商不远万里而来,更让“中国机遇”同“世界期待”双向奔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就在本届广交会开幕前夕,广东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一批广交会创办初期档案,直观展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创办广交会为契机,打破封锁、广交天下朋友,发展对外贸易,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珍贵史实。

68年间,从第一届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23位采购商到会,到如今吸引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超20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广交会无愧“中国第一展”的担当,广开大门,拥抱四方来客,打造连接全球商贸的“会客厅”。

中国机遇,世界分享。

这种机遇性,在广交会采购商的结构中清晰可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增长17.4%,占比达64.9%;金砖国家采购商增长24.1%。RCEP成员国采购商增长6.9%;欧美采购商增长3.4%。头部跨国采购企业达376家,创历史新高。在美国大幅加征关税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参展企业期待通过广交会开拓非美国市场,收获全球市场合作机遇。从广交会开幕首日展馆里麦当劳餐厅“一位难求”的火爆场面就可以看出,全球客商们的热情空前,有的甚至在麦当劳餐厅里谈起了生意。

中国发展,造福世界。

中国通过广交会向世界传递的不仅是商品与技术,更是开放共赢的价值观。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23个自贸协定,近几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研判显示,贸易壁垒加剧或致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至3.1%,但中国逆势获0.1个百分点的增速上调。“一升一降”之间,展现了中国市场、中国经济的澎湃活力和强大吸引力,也展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

开放合作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是人心所向。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广交会的“朋友圈”正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飞跃,也再次向世界证明,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亦不会变。

(四)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增长1.3%,创历史同期新高,已经连续8个季度超10万亿元。人如织梭,货如轮转,正是中国经济蓬勃生命力的生动注脚。

尽管那边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全球贸易阴云密布,但这边“中国第一展”万商云集、一季度中国进出口增速上扬,中国外贸在开放中破局,在变革中突围,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潜力。正如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所说,当前我国出口确实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但是“天塌不下来”。

也因此,尽管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世界经济不可避免要经历短期阵痛,但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当全球客商跨越风雨而来,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在一次次握手、洽谈中加深了解和信任,汇聚成一个清晰的共识:只有广交世界,才能互利天下。

这是68载广交会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当下全球贸易“破局”最关键的逻辑。

编辑:郑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