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堵住医疗信息泄露的漏洞

吴霞

山东孕妇刘丽刚做完产检,便收到月子中心的精准推销广告,对方对其孕周、住址等信息了如指掌。记者调查发现,一条产妇信息售价50元,医疗信息泄露已形成黑色产业链,从外包服务漏洞到医务人员贩卖,从系统被攻破到第三方平台“后门”,患者隐私成为黑产中的“硬通货”。(5月6日 法治日报)

医疗信息泄露并非新问题,屡禁不止的背后,是相关治理力度不够。法律条文虽多,但因执法分散、违法成本低,收效欠佳。例如,医务人员贩卖一条信息仅获利50元,但查处概率低,即便被罚,也多是个人担责,医院管理者鲜有被追责的。这样轻的惩戒类似隔靴搔痒。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医疗数据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在数字经济时代,健康信息是最敏感的“黄金数据”,但许多医疗机构仍以传统思维管理数据,将信息安全视为技术问题而非安全问题。第三方软件随意接入医院系统,外包人员无监管接触核心数据,内部员工权限泛滥……这些漏洞的根源,是医院重服务效率轻隐私保护的功利导向。试想,若银行以同样态度对待客户存款,恐怕早已引发系统性风险,但医疗信息的泄露却因危害隐蔽而被忽视。

要破局,须以刮骨疗毒的魄力完善治理体系。其一,推行“数据保管人”制度,明确医院院长、信息科负责人为数据安全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泄露,直接追责管理层,倒逼机构将隐私保护升至战略层级。其二,建立医疗数据“熔断机制”,对频繁调取敏感信息的内部账号实时监控,对异常访问即时拦截,技术上堵住“内鬼”操作空间。其三,借鉴反诈经验,由网信部门与医疗机构共建“黑产数据库”,对贩卖医疗信息的社交账号、IP实施全网标记,让非法交易见光死。

患者也需多个心眼,自觉保护个人的就医信息。比如,不随意丢弃产检单据,对陌生营销电话留存证据,要求医院说明数据使用范围。当更多人敢于对泄露行为较真,违法者才不敢肆无忌惮。

医疗信息泄露严重,实为对社会文明底线的挑衅。就医过程中,患者提供个人隐私,是出于对医疗机构的绝对信任。若连这份信任都能明码标价,医疗何以承载仁术之名?治理医疗信息泄露,既需要技术升级与法律严惩,更需一场从观念到机制的变革完善。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人走进诊室时,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成为他人牟利的“商品”。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