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连山北麓,肃南这座小城以生态为墨、文明为笔,以环境治理破题、以全民参与聚力,用实干与创新,在文明城市创建的征程中挥毫泼墨,成功绘就了生态与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如今踏入肃南,整洁有序的街道、绿意盎然的生态、文明和谐的氛围,处处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生态立县:筑牢绿色基底的文明根基
作为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的资源主体,肃南县坐拥祁连山北麓75%的广袤地域、祁连山国家公园25.2%的核心区域、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9.3%的生态腹地,以及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93.4%的壮美景观,是守护西部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近年来,肃南县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生态立县” 发展定位,将环境治理与文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的系统推进,到全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的机制创新,再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显著回升——如今,全县天然草原植被总盖度达70.6%,森林覆盖率10.4%,饮用水水源水质持续100%达标。通过全面落实禁牧与草畜平衡制度,创新推行“下山入川”借牧模式,年均减畜8.3万个羊单位,既为草原生态“减压减负”,又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随着祁连山生态系统持续修复,雪豹、藏野驴、白唇鹿等珍稀物种频频现身红外监测镜头,岩羊群在山涧嬉戏的场景已成常态,这幅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图景,正是文明城市最厚重的生态注脚。
精细管城:雕琢宜居家园的文明质感
在城市建设的时代浪潮中,肃南县秉持“小而精、特而美”的县城建设理念,匠心擘画城市改造蓝图,让这座山城焕发文明新韵。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综合体育馆的相继落成,不仅为市民搭建起文体生活的多彩舞台,更以独特的文化标识,成为展示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的鲜活窗口。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提质升级,如同一座座“精神粮仓”,以丰沛的文化滋养与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城市的辐射力。更引人注目的是城市空间的“微更新”实践:背街小巷的路灯织就温暖光网,城区道路蜕变为串联绿意的生态长廊,街角空地化身“口袋公园”,老旧小区换上靓丽新装,全域覆盖的“15分钟生活圈”让便利触手可及,这些从市容颜值到民生质感的全方位提升,为文明城市筑牢基础设施根基,让文明底色在城市肌理中愈发鲜明。
治理增效:书写城市文明的人文刻度
环境秩序整治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攻坚战场”。肃南县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门前“三包”责任制从制度文本转化为市民自觉,通过积分奖励、志愿者劝导等组合拳,让乱堆乱放、乱泼污水等不文明行为逐渐消失。机械化清扫与人工保洁相结合的“深度清洁”模式,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街巷环境卫生常年保持“席地而坐”的洁净标准。在城市管理的“柔性革命”中,执法人员用“温情服务”替代“硬性执法”,既规范了流动摊贩经营,守护了市容整洁,又保留了城市烟火气。当商户主动擦拭门前橱窗,当市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当车辆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这些细微处的文明自觉,已悄然汇聚成城市治理最温暖的底色。
文明新篇:从荣誉起点到永恒征程
如今,肃南县成功摘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这一荣誉既是对其环境治理成效的“生态勋章”,也是对城市文明建设的“时代认证”。从市容市貌的华丽蝶变到文明风尚的广泛传播,从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到市民素养的全面提升,肃南在环境治理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双向奔赴中,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范式。站在全国文明城市的新起点,肃南将以荣誉为帆、以实干为桨,持续深化环境治理成果,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建设水平,奋力书写新时代民族地区文明发展的崭新篇章,让祁连山下的文明之花常开常艳。(全媒体记者 王生林 报道)